绍兴频道 | 新闻 | 乡镇 | 健康 | 文化 | 旅游 | 房产 | 汽车 | 体育 | 美食 | 浙商 | 图片 | 原创 | 婚恋 | 影视 | 家居 |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  政民零距离   |  深度关注   |  城市话题   |  民声资讯   |  曝光台   |  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互动 > 深度关注 正文
市民狂吃三天海鲜感染“创伤弧菌”险丢性命
sx.zjol.com.cn  2013年09月07日  绍兴频道

  生吃海鲜后,竟然感染上了致命的“创伤弧菌”。近日,南京的高先生,就差点因此丢命,经过南京市第一医院抢救,现在身体逐渐康复中。专家表示,这也是该院收治的第一例感染“创伤弧菌”的患者。通讯员章琛

  案例

  生吃海鲜,感染致命细菌

  聚会狂吃三天海鲜

  高先生今年54岁,有肝硬化等疾病。十五年前,因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住院治疗,诊断为肝硬化,后反复出现乏力、腹胀不舒服的感觉,多次住院治疗。出院后长期口服中药治疗。

  身体不怎么好,但胃口却一直不差。8月21日,他和朋友在海门聚会,连吃了三天的海鲜。“醉梭子蟹、醉虾、泥螺、生文蛤几乎尝了个遍。有的海鲜还是生的。”高先生说,吃海鲜的时候,还喝酒。52度的白酒,每顿六七两。

  回南京后,高先生就不怎么舒服了,腹胀难受,而且胸闷气喘,发热,体温38.5℃。他一开始以为肝病复发,入院检查确实发现有肝腹水。但是奇怪的是,医院医生发现,这一次的病和以往并不太一样。

  “我们检查发现,患者有败血症的迹象。最关键的是,病人有呼吸衰竭症状,感觉接不上气。”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科主任张振玉说:“我们先用一般抗生素进行治疗,随后,将病人的血液送到检验科化验。”

  确诊感染“创伤弧菌”

  等了三天,培养出的细菌让所有人吃了一惊,检验科的人说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当时判断是创伤弧菌,但是我们医院从来没有遇到过。谨慎起见,我们又将标本送到了南京另外一家三级医院。结果出来后还是这个细菌。”张振玉说,两家医院的相同检验结果,证实患者肯定感染了这个致命细菌。

  创伤弧菌,如果有人感染,会出现蜂窝织炎及骨髓炎等多重炎症,经口感染时迅速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感染本菌后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专家说,如果是伤口感染及原发性败血症,一般感染多半很轻微,但对高风险的人群,可致严重后果。如慢性肝病、糖尿病、肾衰、淋巴瘤等不及时救治,甚至会危及生命。

  专家称,一旦发病严重,48小时内死亡的概率超过50%。

  由于确定了病原体,高先生接下来的治疗就方便了。“对症下药,采用相对应的抗生素治疗后,病人逐渐就恢复了健康。”张振玉说,过两天患者就可以出院了。

  疑问

  他怎么感染上的?

  两种渠道进入人体

  虽然在南京,创伤弧菌感染的病案极少,但在沿海地区,并不少见。创伤弧菌,称海洋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

  张振玉说,该细菌主要有两种感染途径:一、就是破损皮肤感染。通俗说,主要通过伤口接触海水造成感染,“有的人伤口破了,去海里游泳,有可能感染这个细菌。”二、是经口感染。也就是吃下去的,如生吃海鲜导致感染细菌。

  肝脏病人容易被感染

  张振玉说,高先生是一个典型的经口感染的例子,他在本身有肝硬的基础上还大量饮酒,食用大量生海鲜,以致住院,好在及时治疗才挽回了生命。

  “对肝脏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感染几率非常大。因为肝脏本来就是解毒的器官,失去了这个屏障,特别容易感染这个细菌。”张振玉说,也就是说,肝脏不好的人,特别容易“中招”。

  提醒

  这些海鲜吃法,都有安全隐患

  海鲜不要生吃

  虽然很多海鲜,生吃有种独到的美味,但是从卫生角度考虑,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专家提醒说,生鱼片、生鱼粥、醉虾蟹;采用涮或烧烤方式烹煮海鲜,海鲜未熟透,要小心食用。另外,毛蚶、泥蚶、蛤类、牡蛎、蟹等,生吃还容易造成甲肝传播。

  芥末和酒精不是灭菌法宝

  很多人都将芥末以及酒精,理解为杀灭细菌的法宝,认为在吃海鲜的同时,喝一点酒,蘸一点芥末就没有事情了。

  张振玉说,这些说法都是不靠谱的,芥末只是调味品,不能完全杀灭细菌,酒也是如此。

  新闻链接

  生吃淡水鱼也会招来致命病菌

  不要以为只有海鲜才携有致命细菌。前不久,河南一26岁小伙得败血症,多器官衰竭,专家怀疑是吃了未煮熟的鱼肉,感染了嗜水气单胞菌。今年,厦门庄先生被鲈鱼扎伤了腿,导致嗜水气单胞菌严重感染,50小时后为保性命只能截掉一条腿。

  江苏的权威专家表示,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菌,江苏也发生过该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其实不仅是鱼肉,所有的肉类,都该煮熟了吃。

 
7.6K
  来源: 现代快报  作者:  编辑: 徐和
友情链接 申请加入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