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杂志 · 第五卷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镜湖杂志 > 小说故事 正文
知青故事八则
时间: 2014年04月28日 15:07 绍兴频道

 

捉“野鸡”演出

  一天傍晚,公社治保主任很神秘地通知关越龙晚上去会议室集中。那时关越龙在公社广播站当线务员,经常参加公社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他也没多问,只是想可能又有什么活动了。

  六点半,关越龙准时来到会议室。公社宣传委员、团支书、治保主任和几个民兵都到齐了。治保主任宣布:今天有个“野鸡”班子在某村演出,大家的任务就是将他们当场抓获。所谓的“野鸡”班子其实就是民间自发演出绍兴莲花落的团体。老百姓喜欢莲花落,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莲花落还不被官方所提倡,所以,这种演出往往是非正式的,甚至被认为是非法的。

  那天治保主任就是要大家去捉这样的“野鸡”班子。一伙人作了简单的合计后,就抄近路来到了目的地。

  这时,天已擦黑,村里晒谷场的东北角早已搭起了一个简易的临时舞台,台下已坐了一大片村民。还有村民正三三两两从四面赶来,有的背着凳子,有的拎着椅子,一些妇女和老人还抱着小孩。村民们开心地相互招呼着,谈笑着,仿佛赶集似的。

  不一会,台上响起了器乐伴奏声,一位演员站到台前,敲起了策板,演出开始了。这时,治保主任一声低喝:上!关越龙随着民兵一起冲上台去,民兵夺过了乐器,乐师和演员一看不妙,慌忙逃窜。

  台下村民开始骚动起来,有人大声喊道:“不许捣乱!我们要看莲花落。”

  宣传委员对治保主任说:“群众呼声高,对他们要有个交待。”

  “我们不是有革命故事员吗?小关——小关——”治保主任转头找到关越龙,要他赶紧讲个故事。

  当时关越龙在公社里讲故事已颇有点名气,《紧急电话》、《让坐》、《智擒药葫芦》等故事曾让台下近千名听众鸦雀无声,如今要摆平近百名村民应该不在话下。

  宣传委员走到台前,宣布由关越龙给大家讲故事。这时,台下有人鼓起掌来,但仍有许多人在叫:“我们要听莲花落!”关越龙一直对自己讲故事控制场面充满了自信,可这次情况似乎有些不同了,台下乱哄哄的,说什么也静不下来。

  关越龙心里纳闷:莲花落?莲花落究竟是什么样的艺术?怎么会如此受群众欢迎?他也没心思讲故事了,就对治保主任说:群众喜欢莲花落……

  关越龙自己也没料到,那个偶然的夜晚却把他与莲花落连在了一起。回到村里后,关越龙就四处向村民打听莲花落是怎么回事。有一位村民正好懂一点莲花落,就哼了几句给他听。关越龙觉得这莲花落还挺有意思,平时就在田头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有时还自己填些词唱。

  几年以后,莲花落作为地方曲艺中的一朵奇葩,不仅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而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当年参与捉“野鸡”班子的关越龙已成为莲花落的重要创作者和组织者,他执笔创作的一个莲花落作品,还被著名演员唱遍绍兴城乡,成为绍兴莲花落的一个经典曲目。

  19世纪九十年代初,关越龙莲花落作品专集出版,书中收录他创作的莲花落作品二十多篇。这本专集成为绍兴莲花落有史以来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专集。

守夜

  关越龙在担任公社广播线务员期间,常常参加公社的一些统一行动。

  五月的一天,关越龙吃罢晚饭,躲在自己寝室里读《水浒传》。正当他被梁山英雄们的豪侠行为深深地感染时,突然,公社干部小娄来找他,略带神秘地通知他马上到公社人武部长办公室参加一个紧急会议。

  关越龙不敢怠慢,把书本一撂,赶紧前往。走进人武部长办公室,见到已有五六个人先到了,还包括自己的顶头上司——姓方的公社宣传委员。

  会议马上开始,身兼团委书记的人武部长一脸严肃地说:“据可靠情报,今天晚上,某某村有几个村民将要偷运几车毛竹进城,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要在途经公社所在地的各个要道口,分别守夜,一定要把他们拦截下来。”人武部长估计“偷运”车队会在夜里11点钟左右行动,所以必须赶在10点钟以前到达各指定地点守候。

  所谓的要道口有三个,人武部长把人员分成了三组,关越龙与另外两人分在一组。

  当时,关越龙是又喜又愁。喜的是,这几天正在读《水浒传》,心里十分希望在平淡乏味的生活中出现一些新鲜刺激的事情,增加生活的乐趣,而这拦车一事对年轻的关越龙来说,正好充满了刺激和诱惑。关越龙愁的是,人武部长所说的某某村是他插队落户的地方,而且是这个村举荐了他到公社工作。上贾村的人,他个个熟悉,如果今晚碰到的是特别要好的熟人,那该怎么办?况且,对待“偷运”毛竹一事,村里与公社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村里来说,有计划地砍掉一些毛竹出售,是为了换取一点收入,以增加村民的报酬,而公社执行的是当时计划经济的一套,除了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经销毛竹外,不允许村里自己出售毛竹。

  这可给关越龙出了一道难题。

  正当他犹豫权衡之际,宣传委员开口了:“我看,越龙就不要参加今天晚上的行动了。我们作为国家干部履行职责,即使村民们对我们有意见,也无法回避。但越龙不同,他是插队在某某村的知识青年,虽然在公社广播站工作,但他的工资却是要先交到村里,再由村里统一分配的。虽然偷运毛竹政策不允许,但也是村里的集体决定。越龙参加拦截活动是很尴尬的事,所以他不要参加了。”

  听了宣传委员的话,关越龙打心眼里感激他。这番话不仅是为关越龙解围,而且也使关越龙从中体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人武部长兼团委书记皱着眉头没有立即表态。关越龙满以为他会重视宣传委员的话,不料,沉默了一会后,他缓缓地说道:“越龙还是参加吧,因为我们人手不够。如果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的话,就不能把他们拦下来了。”说着,他转过脸对关越龙说:“你是共青团员,现在是团组织考验你的时候了。”

  事到如今,关越龙不得不表态了:“我愿意接受团组织的考验。不过,如果‘偷运’的人中有我的入团介绍人,那怎么办?”

  人武部长听了一愣,随后就只有打哈哈了之了:“反正就这么定了,大家回去准备吧。”

  天色越来越暗,关越龙所在的小组准时进入指定路口隐蔽。隐蔽的地方,是一间当时来说修建得比较好的公共厕所。他们把厕所盖板盖住,坐在上面,从厕所泥墙的窗口望出去,注视着那条蜿蜒向上的山路,只见偶尔有行人和手拉车缓缓经过。

  将近11点时,关越龙心中有了一丝希望,希望村里改变了计划,今晚不来了。但是这个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大约在12点半后,借着朦胧的月光,他们看到公路上远远地来了一支手拉车队。

  当时与关越龙同组的两位是中年人,而关越龙还是小青年,他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去侦察一下。”他是想争取时间劝说“偷运”的人立刻回去,这样,“偷运”的罪名就不成立了,毛竹也不会被没收。

  关越龙迎了上去,大约走了60来米后,终于看清楚推车过来的果然是自己村里的人。为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在村里的房东,而且还是他师傅的侄子,小名阿牛。

  关越龙赶紧叫道:“阿牛哥——”

  阿牛在静夜中听见叫声,蓦地一惊,待他定神看清是关越龙后,急忙问道:“有没有守夜的人?”

  关越龙说:“我就是守夜的人。”

  阿牛急着问:“那你抓不抓我们?”

  关越龙实话实说:“我的任务就是来抓你们的。但是,如果抓住的话,毛竹就要没收了。”

  阿牛脑筋一转,说:“那我们回去好了。”

  他想让车队掉个头,但毛竹很长,又有五六辆车,转个头十分困难,而如果再拖延一下时间,肯定要被另外两人抓住了。

  这时,关越龙侧眼见到了旁边一座通向村里外畈的桥,急中生智,说:“你赶紧过桥,把毛竹放到自己村里的外畈去。注意,对岸也有守夜的人。”

  阿牛说一声“知道了”,就急急地去指挥车队过桥。

  不一会儿,车队过桥而去。关越龙回来跟其他两人说:“他们到外畈去了。”

  那两人说:“虽然那边也有人,但我们还是去看看吧。”

  守在外畈路口的是人武部长那一组,关越龙他们追上去时,果然看见车队已被拦住了。但听阿牛说这批毛竹是村里用来修建休息棚的,人武部长他们也只好作罢。

  不久,村里果然用这批毛竹修建了五间简易房子,从此,几十个人到外畈劳动时,有了一个比较舒适的休息场所,再也不用挤在小小的凉棚里了。当时村里革命领导小组的组长说:“我们早就想造几间简易房了,没想到,被这件事促成了。”

  半夜鸡不叫

  关越龙插队落户的生产大队由四个自然村组成,最小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村里一个水库的大坝脚下。关越龙就住在这个最小的自然村里,住在这个大坝脚下。

  水库清澈而美丽,与村里人一样质朴、透明。

  冬天,从水库涵洞里放出来的水流经村前的溪坑,会升腾起丝丝热气,仿佛有仙气缭绕。关越龙在劳动之余常会去水库边坐一会,宁静而深邃的水库像一位慈祥的长者,与他作着心灵的沟通,吹过水面的清风,为他拂去劳作一天后的疲劳。

  而夏天的傍晚,水库却是另一番景像了,热闹而欢快。田里的农活收了工,小青年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水库里来泡澡、游泳、戏闹,这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表,常常令关越龙留恋忘返。

  一天傍晚,吃过晚饭,关越龙与村民们一起坐在廊檐下乘凉。望着那矗立在夕阳中的大坝,关越龙赞叹道:“这水库造得真好,不但可以防洪蓄水,还使村里的环境变得这么幽雅秀丽。”

  这时,正摇着蒲扇聊天的生产大队姓陈的负责人,也是关越龙的师傅在一旁说道:“你们不知道,当年参与建造这座水库的人有成千上万,那些人个个都吃过苦。”

  随着陈师傅的娓娓道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一幕艰苦的劳动场景就呈现在关越龙的眼前。关越龙心想: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原来有那么多人的付出才换来了今天可供我们享受的水库,不知道今天的我们又将为明天的人们留下什么珍贵的东西。

  令关越龙没有料到的是,就在陈师傅讲述修建水库大坝的故事不久,他也被征集去修筑大坝了。不过他修的不是水库大坝,而是漓渚铁矿的尾矿坝。

  漓渚铁矿相距关越龙插队的村大约五六公里,当时铁矿要在峡谷之间造一座大坝,用于堆放冶炼铁矿石后剩余的矿渣。铁矿就在邻近的一些村庄中征集一批青壮年劳力去挑土筑坝。在村里的推荐下,关越龙也参加了这场筑坝战斗。

  而令关越龙再一次没有料到的是,挑土工作竟会如此艰辛。

  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匆忙擦把脸后就急急地赶往工地挑土。那时天还没亮,四周黑黑的,整个山谷死一般寂静。此时的关越龙想到了当时一个著名的故事《半夜鸡叫》,他想,这个时候大概比《半夜鸡叫》中长工起床的时间还要早吧,只是现在没有“鸡叫”罢了。

  工头非常严厉,不允许迟到,不允许偷懒,甚至不允许过多的休息。整个工期都紧张忙碌,一担接着一担,几乎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每天收工后回到住处,关越龙就感觉浑身无力,躺在床上,手和脚都不知道放哪儿才好。

  不知是因为工头的严厉,还是因为对劳动的热爱,挑土人员竟没有一个懈怠的,都是你追我赶地挑着土。

  但事实有时候是残酷的。随着工程紧张地进行,有几个工友终于撑不住,累得倒下了。工程到一半的时候,一个村里最健壮的劳动力也病倒了。

  这时候,关越龙面临了一个选择:请假回去,还是继续在工地上没日没夜地挑土?其实请假很简单,只要向主管部门作个说明请个假,就可以退出筑坝的队伍了,而实际上当时也确实有个别人请假回去了。但是,一旦请假回去,就会被村里人看成为逃兵,那是比病倒更没有面子的事。

  荣誉在很多时候比生命更为重要。关越龙咬咬牙关,选择了继续战斗。手磨出了泡,脚擦出了血,肩也挑出了厚厚的茧,但这一切,都让关越龙挺过去了。

  经过大半年的奋战,工程终于结束了。年终时候,关越龙被村里评为九点六折劳动力,离十折劳动力只差了零点四折,对于一个知青来说,这可是一个无上的荣誉了。关越龙由此赢得了村民的肯定和尊重。

  在这场筑坝战斗中,关越龙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人生需要坚持,尤其是在你感觉最难以坚持的时候,往往就是事情的转折点了,如果挺过了这一关,你就可能看到黎明的曙光了。

会战兰亭江

  在关越龙插队的一年夏天,县里向全县布置了一个任务:掘煤。那是一个有些疯狂的年代,县里一声令下,全县各地纷纷响应。各公社都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了掘煤突击队,突击队四出寻找煤源。这找煤其实也没有什么科学的手段,只是凭很不可靠的一些经验来分析判断,按照现在的说法,这方法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蒙”。

  关越龙插队的公社当然也不例外,也组织了一支掘煤突击队,关越龙毫无悬念地被选为突击队队员。突击队在公社境内的木鱼山一带摆开阵势,开始掘煤。其实队里没有一个人能够确定木鱼山有煤,也没有一个人知道哪儿有煤,之所以选定在木鱼山掘煤,只是因为木鱼山看上去有煤。

  虽然这个煤矿的目标还是虚拟的,但大伙儿仍然掘得十分卖力和辛苦。然而,有时候收获并不与付出成正比,突击队在全力以赴地挖掘了两个月之后,依然没能见到煤的踪影。

  失望和沮丧开始笼罩着突击队队员,两个月前高涨的情绪已荡然无存,到最后大伙儿几乎已没有心情掘煤,出工也只是摆个样子了。

  这时候,公社作出了三个决定:一是停止掘煤,二是拓宽兰亭江,三是调掘煤突击队去拓宽兰亭江。

  兰亭江的其中一段就在木鱼山的附近。拓宽兰亭江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增强兰亭江的排涝泄洪能力,二是保护兰亭风景区在汛期的安全,三是改善兰亭江的水质。这可是造福后代的好事,公社的这一决定重新燃起了突击队队员们的激情。

  就这样,掘煤突击队变成了掘江突击队。关越龙和其他的队员一起重整旗鼓,投入了拓宽兰亭江的新的战斗。

  在拓宽兰亭江的进程中,碰到了锡杖山。

  锡杖山是横在兰亭江中的一座小山,状如拐杖,拦住了江面,使兰亭江在这里绕了一个弯,而且在绕过锡杖山后,原先宽阔的江面骤然变窄,水流量也大幅下降,给防汛抗洪带来了隐患。因此,打通锡杖山成为整治兰亭江的关键之举。

  由于这锡杖山坐落位置和形状的特殊,关越龙很想知道它的来历。抱着兴趣,他在夜宿兰亭右军祠之际求教了一些年长的村民,希望得到一些有关锡杖山的历史知识。

  据村民代代相传,这锡杖山其实是古代建造的一座水坝。很久以前,坝的里面是一个水库。大坝以内的侧面山上还有一座很大的寺院,名叫天章寺。坝曾经是连着两山的,后来由于水库废止,只留下一条江道。而兰亭江水在大坝遇阻,很早就从大坝脚的一端流到后来通公路的另一端下行。大坝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长满了花草树木,变得像一座小山了。由于它那狭长的形状,村民们传说它是一位神仙遗失在兰亭的一根禅杖,锡杖山便由此得名了。

  开掘锡杖山在当时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沿兰亭江的锡杖山的一端已通了公路,在锡杖山的另一端就不宜再掘水路了。但也有人认为,锡杖山一头通公路,另一头通水路,能够两头呼应,相得益彰。更为重要的是,打通锡杖山的另一端,可以使弯曲的兰亭江变直,使狭窄的江面变宽,这将极大地有利于疏导兰亭江的水流。而且如果不打通锡杖山,由于这个瓶颈的存在,那么在其它地段所做的拓宽兰亭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都将化为乌有。

  公社负责人和县水利部门的技术员力排众议,毅然决定按照拓宽计划打通兰亭江。

  关越龙和其他队员一起,再一次斗志昂扬地投入了掘土战斗。在打通锡杖山的过程中,突击队有了意外的收获,竟然在锡杖山下挖掘到了兰亭古道。这兰亭古道的挖掘,对于研究古代兰亭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锡杖山打通了,兰亭江拓宽了也变直了,清澈的江水缓缓而下。兰亭江的防洪排涝能力大大增加,原来总担心被水浸淹的兰亭风景区终于彻底消除了这一隐患。可以说,兰亭风景区能够这么完好地保持它的风貌,其中应该有当时掘江突击队的一份功劳。

  而对于关越龙来说,这次掘江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就是他在这一貌似机械简单的掘土劳动中,印证了父辈们关于先贤事迹的传说,意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这意识刻在了他的脑海中,甚至刻在了他的生命里。这意识一直影响着他,引导着他,似乎在当时已暗示着他将用一生的时间来解读自己对文化事业的痴迷。

半夜鸡不叫

  关越龙插队落户的生产大队由四个自然村组成,最小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村里一个水库的大坝脚下。关越龙就住在这个最小的自然村里,住在这个大坝脚下。

  水库清澈而美丽,与村里人一样质朴、透明。

  冬天,从水库涵洞里放出来的水流经村前的溪坑,会升腾起丝丝热气,仿佛有仙气缭绕。关越龙在劳动之余常会去水库边坐一会,宁静而深邃的水库像一位慈祥的长者,与他作着心灵的沟通,吹过水面的清风,为他拂去劳作一天后的疲劳。

  而夏天的傍晚,水库却是另一番景像了,热闹而欢快。田里的农活收了工,小青年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水库里来泡澡、游泳、戏闹,这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表,常常令关越龙留恋忘返。

  一天傍晚,吃过晚饭,关越龙与村民们一起坐在廊檐下乘凉。望着那矗立在夕阳中的大坝,关越龙赞叹道:“这水库造得真好,不但可以防洪蓄水,还使村里的环境变得这么幽雅秀丽。”

  这时,正摇着蒲扇聊天的生产大队姓陈的负责人,也是关越龙的师傅在一旁说道:“你们不知道,当年参与建造这座水库的人有成千上万,那些人个个都吃过苦。”

  随着陈师傅的娓娓道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一幕艰苦的劳动场景就呈现在关越龙的眼前。关越龙心想: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原来有那么多人的付出才换来了今天可供我们享受的水库,不知道今天的我们又将为明天的人们留下什么珍贵的东西。

  令关越龙没有料到的是,就在陈师傅讲述修建水库大坝的故事不久,他也被征集去修筑大坝了。不过他修的不是水库大坝,而是漓渚铁矿的尾矿坝。

  漓渚铁矿相距关越龙插队的村大约五六公里,当时铁矿要在峡谷之间造一座大坝,用于堆放冶炼铁矿石后剩余的矿渣。铁矿就在邻近的一些村庄中征集一批青壮年劳力去挑土筑坝。在村里的推荐下,关越龙也参加了这场筑坝战斗。

  而令关越龙再一次没有料到的是,挑土工作竟会如此艰辛。

  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匆忙擦把脸后就急急地赶往工地挑土。那时天还没亮,四周黑黑的,整个山谷死一般寂静。此时的关越龙想到了当时一个著名的故事《半夜鸡叫》,他想,这个时候大概比《半夜鸡叫》中长工起床的时间还要早吧,只是现在没有“鸡叫”罢了。

  工头非常严厉,不允许迟到,不允许偷懒,甚至不允许过多的休息。整个工期都紧张忙碌,一担接着一担,几乎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每天收工后回到住处,关越龙就感觉浑身无力,躺在床上,手和脚都不知道放哪儿才好。

  不知是因为工头的严厉,还是因为对劳动的热爱,挑土人员竟没有一个懈怠的,都是你追我赶地挑着土。

  但事实有时候是残酷的。随着工程紧张地进行,有几个工友终于撑不住,累得倒下了。工程到一半的时候,一个村里最健壮的劳动力也病倒了。

  这时候,关越龙面临了一个选择:请假回去,还是继续在工地上没日没夜地挑土?其实请假很简单,只要向主管部门作个说明请个假,就可以退出筑坝的队伍了,而实际上当时也确实有个别人请假回去了。但是,一旦请假回去,就会被村里人看成为逃兵,那是比病倒更没有面子的事。

  荣誉在很多时候比生命更为重要。关越龙咬咬牙关,选择了继续战斗。手磨出了泡,脚擦出了血,肩也挑出了厚厚的茧,但这一切,都让关越龙挺过去了。

  经过大半年的奋战,工程终于结束了。年终时候,关越龙被村里评为九点六折劳动力,离十折劳动力只差了零点四折,对于一个知青来说,这可是一个无上的荣誉了。关越龙由此赢得了村民的肯定和尊重。

  在这场筑坝战斗中,关越龙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人生需要坚持,尤其是在你感觉最难以坚持的时候,往往就是事情的转折点了,如果挺过了这一关,你就可能看到黎明的曙光了。

作者: 赵雪峰  编辑: 筱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