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承人 王云根
地方曲艺的传统表演大都起步于各自地域的乡村草台、城镇馆所、庙堂戏台。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城乡处处兴建影剧院,地方曲艺步入大雅之堂发展成剧场艺术。当电视和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地方曲艺亦与时俱进而成为电视文艺或网络文艺中的佼佼者。
但地方曲艺既具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局限。当它意识到比自己更具视听优势的艺术品种夺走了大量传统曲艺观众时,已经严重出现了观众和爱好者断档的危险。
面对曲艺观众急剧减少,舞台演出场次、场所日益萎缩的形势,一些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校园,企望在少年儿童中寻找知音,以此来造就未来的曲艺观众、曲艺爱好者和曲艺从业者。实践表明,地方曲艺进校园具有必要性,因为没有任何方法能比“进校园”更能培养新一代观众。
但地方曲艺进校园确实也有难度。无论专业演出团体还是民间职业演出团体本质上都是经营性单位,它们偶尔进学校义务演出几场是可以的,由政府适当补贴推动也是可行的,但若要它们开展经常性的演出则不现实。而且他们演出的主要曲目题材,基本上都是成人题材,不适宜少年儿童观赏,更不适宜少年儿童学唱。作为“中国曲艺之乡”的绍兴县,从2008年出台《绍兴莲花落“二次创业”五年发展规划》开始,把地方曲艺在少年儿童中的传承和发展上升到了政府文化规划的高度,树立起“选择学校就是选择曲艺传承的摇篮,选择少儿就是选择曲艺事业的未来”的理念,把地方曲艺进校园作为一项传承发展曲艺事业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近几年来,少儿曲艺教学在绍兴县由点到面全面推进,曲艺的种子已经在校园里健康地播种,少儿曲艺如雨后春笋般地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涌现和创建了一大批曲艺特色学校,一批又一批少儿曲艺演员茁壮成长,走向舞台、走出校园、走上奖台。校园曲艺焕发出了它特有的活力和魅力,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曲艺文化成了学校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绍兴的实践告诉我们,地方曲艺进校园是曲艺事业发展的希望之路,绍兴地方曲艺进校园的现实路径,主要有以下十方面:
路径之一:传承平台进校园。2007年以来,绍兴曲艺的传承发展,大环境是国家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绍兴县“中国曲艺之乡”称号。绍兴县提出了绍兴莲花落“二次创业”的工作规划,由此成立起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了由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作为绍兴曲艺传承发展的实施单位;相继建立起以绍兴莲花落为主要曲种的四个业务机构:绍兴莲花落艺术团、绍兴莲花落创作室、绍兴莲花落研究所和绍兴小牡丹曲艺团。分别聘请国家一级演员、莲花落国家级传承人胡兆海担任艺术团长,绍兴县原文联主席、乡土作家王云根担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演员、莲花落国家级传承人倪齐全担任研究所长,绍兴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导汪嘉宝担任曲艺团长。四个业务机构发挥传承平台的作用,工作延伸到学校,覆盖到学生,在地方曲艺传承的沃土上播下了曲艺发展的种子,这个传承平台建立和辐射,以其灵活的体制、精湛的业务、名师的效应、敬业的人格,为校园曲艺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以此为业务依托,开展了送曲艺进校园活动。
路径之二:曲目巡演进校园。曲艺演员直接进校园登台演出,这是让学生直接感受曲艺艺术魅力的最好形式。自2008年以来,绍兴县文化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创造条件,经常组织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管理的文化馆艺术团和莲花落艺术团送曲艺演出进校园,每年选择一批中小学校,几乎每所学校观看的学生都在3000人至5000人,形成了“莲花”落校园的巡演品牌。使学生们经常观看到曲艺演出,从而使他们加深了对曲艺的印象,增强了他们对曲艺的兴趣。
路径之三:视听传播进校园。结合目前许多学校普遍配备了电化教育设施的好条件,绍兴县文化部门以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为曲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将适合少儿观看的曲艺题材,拍摄成曲艺电视片和曲艺广播节目。近几年来,刻制成DVD碟片的有《三朵兰花》、《马太守造鉴湖》、《范大夫筑越城》、《英雄三下跪》、《四万个鞠躬》、《拉选票》和《考村官》等节目;刻制成CD碟片的有《镇街节诗》、《状元王佐》、《日铸茶传奇》、《日铸村探秘》、《日铸岭游春》等节目,累计已向全县中小学校赠送曲艺音像作品1600多盘。2013年“音像播放进校园”又有了新动作,2013年度,为便于中小学生学唱,绍兴市曲协主席、著名作曲家汪嘉宝创作的《校园戏歌大家唱》碟片,特由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碟片1000盘,发放给全县所有中小学。该碟片刻录有14个适合少年儿童学唱的曲艺小段,扩大了曲艺的学唱面。目前,绍兴县又在积极探讨和创作绍兴莲花落的卡拉OK伴奏光碟,期望通过出版绍兴莲花落卡拉OK光碟,让广大学生能够像唱流行歌曲一样方便学唱绍兴莲花落了。这些方法,既取得良好效果,又具有可操作性,更受学生欢迎。
路径之四:师资培训进校园。目前,地方中小学校的艺术教师大都来自师范院校,而一般的师范院校缺乏条件开设曲艺门类的课程,或者根本就不重视。因此,曲艺专家进校园符合地方中小学校对教师再培训的需求;也符合县级公益性文化单位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工作要求。绍兴县的不少中小学校都受曲艺传承发展的影响,逐渐形成聘请曲艺专家进校园辅导的良好氛围。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每年安排业务过硬的文艺辅导干部进校园,与学校艺术老师结对子,以排演曲艺新节目为抓手,开设曲艺文学、音乐、舞蹈和表演短训班,提高了学校老师自身的编导、表演能力,增强了他们对曲艺的兴趣和认识。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和评论说:“日前在厦门举行的全国中小学生文艺展演,有舞蹈、器乐、声乐、民乐、交响乐、话剧、朗诵,但缺乏戏曲这一块,全国‘小牡丹'‘小梅花’有这么多,竟没有一个参加展演。”由此可知曲艺与戏曲一样也在此类全国性的活动中缺位。但在绍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因为绍兴已经培养出一批热爱曲艺的中小学教师,无论在教育系统举办的文艺会演上,还是其他部门举办的专题活动中,观众都可以看到精彩的少儿曲艺表演。
路径之五:专题讲座进校园。专家进校讲课,学生们有新奇感。有时,专家在讲座中的一句话,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曲艺方面忽然开窍。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所辖莲花落创作室的专家,原则上每年安排10场讲座进校园。由于举办讲座时老师与学生在一起都是听众,专家离开后由老师接着传播曲艺知识,因此讲座的影响相当深远。曲艺讲座往往包含曲艺创作知识和曲艺文学欣赏,并且能引导学生当场集体创作唱词,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配套讲座,赠送专题的曲艺文本资料。6年来,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联手有关单位向全县30多所中小学图书室和学校师生个人,赠送刊载有曲艺文本的图书类资料2000多册,计人民币10余万元。其中有《绍兴莲花落一百年》、《倪齐全文集》,优秀莲花落曲目《回娘家》、《救爹》、《一只红木箱》和绍兴摊簧优秀曲目《考村官》等文本。上述曲目有的曾荣获文化部优秀节目奖,有的曾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或牡丹奖提名奖。有一位年轻教师通过参加曲艺讲座,辅导学生写了好多曲艺作品,其中《卖瓜》《乌干菜招商》《急中生智》等作品,被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收入《绍兴莲花落新作选》第5辑。另有几所学校的教师则自己创作,有《走向花果山》《四子学生意》《雷雨前后》和《合家福》等作品被收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绍兴村落文化全书》中。如上所述,办讲座进校园既能普及曲艺知识,又能有效培养曲艺创作人才。
路径之六:创建社团进校园。校园文艺社团历来是培养文艺新苗、对中小学生具有颇大吸引力的兴趣组织。在绍兴的历史上,文学社团、书法社团、音乐舞蹈社团较多;曲艺社团出现较晚,但后来居上,校园曲艺社团已经成为了绍兴少儿社团中的品牌社团。率先突破和获得殊荣的是绍兴县富盛镇中心小学所创办的稽山少儿曲艺社。这个少儿曲艺社团经历了三任校长的重视。第一任校长孙灿根决策成立起稽山少儿曲艺社,选拔少儿苗子,开展演唱培训,对教师进行曲艺创作培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本培养出一支少儿曲艺演唱队伍,在全县校园文艺调演中引人夺目;使学校教师掌握了曲艺文本的创作知识,写出一批校园题材曲艺作品;编印了包括介绍地方曲艺知识的校本读物《绍兴戏曲读本》。第二任校长金妙红女士接任校长后,大力推动少儿曲艺品牌的创建,将建设曲艺特色社团发展成为建设曲艺特色学校,策划并组织创作出适合全校师生都能学唱的曲艺小段《富盛开篇》,经常组织全校800多名师生在操场上齐唱,场面非常壮观。一届届的毕业生升中学,一届届的新生进校门,这个曲艺小段一直传唱。为此,学校所在地镇政府特地拨款制作了600副曲艺演唱所需的“三巧板”送给学校;为了让学生登台演唱更靓丽,给学生配置了60套演出服。这任校长还花大力气抓精品,给几名尖子学员编排新节目《马路边的一分钱》,为培养少儿曲艺精品和曲艺苗子播下种子。第三任校长金海江接过接力棒,一手抓提升。在县文化发展中心的专家辅导下,学生表演的少儿莲花落《马路边的一分钱》,荣获第五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二等奖。一手抓普及,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曲艺节活动,组织制定曲艺传承发展规划,创办学校曲艺陈列馆。这所学校的经验表明,校长可以一任一任更迭,但既定的曲艺特色学校没有丢,做深做透的空间非常大,一任一任连续干必出成果。除了稽山少儿曲艺社,近年来,校园曲艺不断冒出一批黑马,如陶堰镇中心小学的“小师爷故事社”。作为曲艺艺术的一个基础品种,讲故事能很好锻炼师生的演讲能力。小师爷故事社成立于2012年,通过曲艺专家的辅导,学校的语文老师成了出色的故事员。2013年春节期间,学校将《绍兴师爷故事十二则》发给小故事员们,家长们也被调动起兴趣,纷纷对各自的子女进行指点。开学以后,指导老师进一步辅导,学校举行了有29位小选手参加的故事比赛,非常成功。此后有2位教师还被推荐参加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办的“全省第二届故事会”,两位教师分别演讲《许师爷揭秘稻桶庙》、《陶师爷抓贼》,双双获奖。
路径之七:组织比赛进校园。2008年以来,绍兴县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届绍兴莲花落PK大赛,规模一届比一届高,水平也一届比一届高,特别是学生群体参与的一届比一届多。2013年初,在成功举办前二届曲艺PK大赛的基础上,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和绍兴市曲艺家协会联合承办首届绍兴市学生曲艺大赛,历时5个多月的“绍兴市中小学生曲艺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暨颁奖晚会三个阶段。初赛由各地学校自行组织,复赛以各县(市)、区为主组织开展,决赛在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音乐剧场举行。在初赛、复赛、决赛过程中,承办单位组织曲艺专家到各地进行辅导后,邀请一批尖子到绍兴县城柯桥集训,名称定为“小牡丹”曲艺培训。2013年8月18日绍兴市首届学生曲艺大赛决赛在绍兴县文化馆音乐剧场举行,参赛的节目共有33个,57位选手参加角逐,250多名学生参加演出,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才5岁。曲种包括莲花落、摊簧、宣卷、平湖调、词调等绍兴五大“非遗”曲种,以及快板、相声、独角戏、戏歌等曲艺品种。10位小选手荣获曲艺“小牡丹”称号,另评出金奖10名、银奖若干。作为评委之一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翁仁康非常激动,评价说:“这些节目没有一个不是精心准备的,从绍兴的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中国曲艺后继有人,绍兴的曲艺传承工作,做得顶呱呱,不愧是曲艺之乡。”确实,从2008年启动曲艺进校园试点工作开始,到2011年9月起,绍兴县所有中小学全面启动了“地方曲艺进校园”活动,把包括曲艺在内的地方戏曲列入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计划,而且戏曲课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比例占到了1/3左右,推动了绍兴地方曲艺在学生中的普及。正是各级文化、教育部门对曲艺传承的重视,才有今天曲艺“小牡丹”的灿烂绽放。此类比赛活动,如果能连续举办5至10年,其作用和影响力将会不可估量。
路径之八:开设科班进校园。在现有的戏曲艺术学校中设立曲艺班,这也是地方曲艺进校园的一个好举措,并且是一个抓尖子出人才的有效举措。绍兴县具备这个条件。绍兴县委、县政府于2011年决策,县文广局具体实施,指定绍兴县戏曲学校招生办班。这个班的名称定为“国遗绍兴地方曲艺传承班”,学制四年,学费全部免缴,教学费用全部由地方政府买单。戏曲学校从180多名参报学生中挑选了20名学员进行全日制培训,列入国家非遗项目的绍兴五个地方曲种,如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绍兴词调、绍兴平湖调和绍兴宣卷都被列入教程。戏曲学校聘请莲花落表演艺术家倪齐全担任班主任,聘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导汪嘉宝老师为代表的名家作为专科教师。绍兴曲艺在这个传承班中得到科班式与师徒型相结合的传承。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如今这一批学员成绩普遍出色,令人欣喜。
路径之九:打造品牌进校园。推动校园曲艺的繁荣发展,打造品牌非常重要。在全市曲艺大赛的基础上,绍兴县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坚持校园曲艺特色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对曲艺小尖子进行经常性的辅导培训,配合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展示演出,引领校园文化热点,让公众恢复起对曲艺的热情。绍兴还倡导“一校一品”,有的学校打造“莲花落品牌”,有的学校打造“摊簧品牌”,有的学校打造“相声品牌”,有的学校打造“故事品牌”,有的学校打造“舞蹈伴曲艺品牌”,有的学校打造“我陪长辈观曲艺”活动品牌。营造起观曲艺、学曲艺、演曲艺的浓厚氛围。
路径之十:媒体互动进校园。绍兴地方曲艺在校园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舆论引导和造势推动。作为校园曲艺的业务牵头单位,我们经常组织业务单位、实施单位和新闻单位举行联合通气会,邀请《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绍兴县报》和绍兴市、县两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探讨媒体互动进校园的方式,有效实现曲艺资源、校园资源和新闻资源的互动共享,对每一项校园曲艺活动都进行新闻策划,开展系列报道。在此基础上,还与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在电视台开设曲艺栏目,如绍兴电视台的“莲花剧场”和县电视台“鉴湖社戏”栏目,经常采访少儿曲艺活动,播放少儿曲艺,通过收视率颇高的地方曲艺栏目播出,引起学生家长的极大兴趣,从而使校园曲艺活动进一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曲艺进校园已经成为传承地方曲艺,推进曲艺事业的重要课题,绍兴曲艺进校园的生动实践,让我们坚信曲艺的希望在校园,曲艺的未来在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