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杂志 · 第十六卷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 > 镜湖杂志 > 散文随笔 正文
鲁镇与《鲁镇人物谱》
时间: 2015年07月14日 15:57 绍兴频道

作者:吕歌郎

上篇:话说鲁镇

(一)

  鲁镇,始诞于鲁迅先生的笔端,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一个典型环境。

  这个典型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绍兴特色。

  它是鲁迅先生根据文艺创作的典型化原则,将当时普遍存在于绍兴城乡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社会生活特色,通过集中、概括、提炼而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鲁镇是那个时代的绍兴的缩影。

(二)

  由于鲁迅小说的巨大成功,“鲁镇”为世人所瞩目,绍兴的鲁镇特色为今日的中外旅游者热切向往。

  但是,鲁迅笔端的鲁镇风貌,或者是绍兴的鲁镇特色已经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这里所指的“破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合理的破坏,一是不合理的破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长期土著绍兴的人们,没有认识到鲁镇风貌的重要价值,不少人的所作所为,加速了鲁镇风貌的消失。

  当代旅游的兴起,使得保护和开发“鲁镇”被提上议事日程。但随之而来,产生一个需要形成共识的问题,即如何开发“鲁镇”?

(三)

  笔者以为,开发“鲁镇”,必须强调“鲁镇”与绍兴的关系:

  其一,没有绍兴便没有“鲁镇”。没有“鲁镇”的地域基础绍兴,何来绍兴的这个缩影——“鲁镇”。

  其二,当年的绍兴地域特色,决定了当年的“鲁镇”特色。

  其三,现今的旅游者,包括专家学者,希望领略“鲁镇”的风土人情,并希望通过“鲁镇”认识绍兴。

  根据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显而易见,“鲁镇”的开发,应与全面保护绍兴的传统特色、地域风貌结合起来。

  具体可进行如下操作:

  第一,无论市区,还是各建制镇,在城市化进程中皆应圈划出一定的区域,抓住绍兴传统风貌特色进行保护和建设。要让各界人士都懂得,发挥绍兴的地域建设个性远比将绍兴建设为“大上海第二”富有价值。况且,受各方面条件限制,绍兴不可能成为“大上海第二”,也很难成为“杭州第二”。在当代绍兴的城市化建设中,千万不要误解“城市化”的本意。

  第二,可在绍兴所属的全部建制镇中,选择数个建制镇,分A、B、C等数种类型,进行“鲁镇”风情开发。

  A类:以鲁迅作品为蓝本,在该镇域的一定区域里,全面恢复展示鲁迅作品时代的社会生活、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等。让游客进入该区域后,能与祥林嫂、孔乙己、阿Q,甚至赵太爷、假洋鬼子、把总等人物相遇。使他们恍如进入时间隧道。

  B类:让当代老百姓在该区域内居住和生活,不过要让他们的居住环境和文化氛围极富“鲁镇”特色。居住之所,应是粉墙黛瓦,绿树掩映,临街傍河;街河格局大致为一街一河,一河两街;乘的是乌篷船,走的是石拱桥;沿街可开设药店、当铺、书店、酒家、茶馆等各类旧式小店;扬声器里可播放绍兴地方戏曲——绍剧、越剧、莲花落。

  C类:如同现绍兴城区模式,在老街大都被拆毁,老屋大批改建成“洋楼”的情况下,重点保护一些清代民居,保护和修复几座石拱桥,开发和利用所在地的一些人文资源,使之“新老并存”。应该说,这样也不失为一种可供游客徘徊寻觅的风景。

  综上所述,绍兴的地域文化特色该全面保护;“鲁镇”风情的开发,宜根据不同建制区域的自身条件确定类型。

(四)

  最后说一说:“鲁镇”这个名称如何使用?

  绍兴现有的建制镇,均有自己的镇名。各自的镇名,自有各自含金量,大可不必将原来的镇名更改为“鲁镇”。

  在现阶段,凡开发成功“鲁镇”风情旅游项目的,不妨冠以“东浦——鲁镇风情游”、“安昌——鲁镇风情游”、“柯桥——鲁镇风情游”和“XX——鲁镇风情游”之类的名目。

  优胜劣汰。若干年后,或许极其自然地会有那样一个现实的鲁镇为后人所公认。

  2000年3月25日

下篇:鲁镇人物谱

  导言

  100位“鲁镇人物”,如若能活生生地“再现”在新开发的“鲁镇”景区,这将会是一种何等景观……

(一)

  鲁镇,是鲁迅先生以如椽之笔描绘而成的一座江南小镇。

  与鲁镇一起,鲁迅先生的笔下还有未庄和S城。

  未庄,是乡村的典型;鲁镇,是集镇的典型;S城则是古城绍兴的“典型”。

  未庄、鲁镇和S城构成了一幅层面完整的“鲁迅时代”的绍兴城乡图。

  由是,我们可对“鲁镇人物”作这样的界定:

  1.鲁迅先生作品中有明确描述的鲁镇人物。

  2.有可能涉足过鲁镇的“未庄”、“S城”人物以及其他重要人物。

  3.现实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家族中的代表性人物。

(二)

  现在让我们界定“鲁迅时代”的起讫年限,简述“鲁镇人物”处在一个怎样的历史时期。

  鲁迅先生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在绍兴城内,1936年10月16日病逝于上海市区,终年55岁。

  鲁迅先生一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生活在家乡绍兴。主要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出生这一年(1881年)至18岁(1898年)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二是12年之后,他30岁时(1910年)回到绍兴教书,32岁时(1912年)去北京教育部任职。

  鲁迅先生在绍兴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时间共20年,对绍兴城乡的直接感受也就在这20年之中。

  除了直接感受,对一位作家来说间接感受也很重要。鲁迅先生一生中的其他时期,诸如求学南京,留学日本,在北京投身新文化运动,任教杭州、厦门、广州和最后定居上海从事专业创作及组织进步文艺活动等,应该说均与家乡绍兴有某种形式的联系。他一生中的这35个春秋,毫无疑问也应列为他对绍兴的间接感受期。

  此外,还应上溯于他诞生之前的若干岁月。姑且以10年二论。

  那些在他诞生之前所发生的社会重大事件和久以形成的世情民俗,无论他愿意不愿意,都会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和以后的人生岁月里对他发生影响。

  由是有限的“鲁迅时代”当指1881年至1936年期间,上溯10年则为1871年至1936年。

  对“鲁镇”开发至关重要的是1871年至1912年之间的40年。这40年间中国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简言之,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延续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趋向全年崩溃。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爆发了,但“共和”并不完全彻底,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明显形成。

  其实的“鲁镇”人,有的留着长辫子,有的已被强行剪去,有的则采取盘起来的折中办法。所穿服饰自然也是新旧夹杂,既有穿长衫马褂,亦有对襟短衣的。在下层劳动者中,头戴乌毡帽,脚着箬壳鞋或稻草鞋,是很普遍的现象。

(三)

  我们不是不知道鲁迅先生曾经指出过,他所描写的小说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角色”。而今天当“鲁镇”作为一项重要文化旅游资源来加以开发时,与“鲁镇”相关的人物“名正言顺”地成为“鲁镇人物”,应该不会受到有识之士的非议。

  现在我们分三类来介绍“鲁镇人物”。

  第一类:鲁迅先生在“鲁镇”作品中写到的“鲁镇人物”。

  1.祥林嫂——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削尽了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似一个活物。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空碗;一手拄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分明已经是一个乞丐了。

  2.鲁四爷——雇得起短工的鲁镇富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爱大骂新党。

  3.四婶——鲁四老爷的妻子。

  4.卫老婆子——其母亲与祥林嫂是邻居,是介绍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帮工的中人。

  5.柳妈——鲁四老爷家的短工,是帮祥林嫂出主意“捐一条门槛”的人。

  6.庙祝——鲁镇西头土地庙中管理香火的人。

  以上人物出自《祝福》,其服饰穿戴可参考影片《祥林嫂》。

  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长衫的唯一的人。身材很高大;脸色青白,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欠账牌上虽有他的名字,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人家说他偷书,他争辩:“窃书不能随偷……”

  8.掌柜——店老板,小本买卖者。有时也爱跟孔乙己打趣。

  9.小伙计——忠厚老实的童工。

  此外还有酒家、小孩若干。

  以上人物出自《孔乙己》,其服饰穿戴可参考笔者编剧之绍剧《阿Q正传》光盘。

  10.单四嫂子——青年寡妇,靠纺3棉纱为生,以养活三岁的孩子。常深更半夜还在劳作。

  11.宝儿——单四嫂子相依为命的病孩。

  12.何小仙——镇上的郎中。

  13.济世药店伙计——“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此人既属恪尽职守者,又是冷淡待人者。

  14.王九妈——单四嫂子家的对门邻居,是一位富有爱心的妇女。

  15.红鼻子老拱——咸亨酒店的酒客。

  16.蓝皮阿五——咸亨酒店的酒客。

  以上人物出自《明天》,其服饰穿戴亦可参考笔者编剧之绍剧《阿Q正传》光碟。

  17.九斤老太——是年79岁。常爱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18.六斤——九斤老太的曾孙女,梳羊角辫子,爱跟老人顶嘴。

  19.七斤——九斤老太的孙子,航船工,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是镇上的消息灵通人士,爱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讲新闻,只因早早被城里人剪了辫子,得知皇上又坐了龙延,不但自己着急,还引起家中风波。

  20.赵七爷——模样又矮又胖,穿宝蓝色竹布长衫。他是邻村茂源酒店店主,是方圆三十里以内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有些遗老的臭味。其时,原盘起的辫子又放下。他见了七斤嫂厉声责问的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21.七斤嫂——九斤老太的孙媳妇。因丈夫剪了辫子,怕天下又发生变化而心神不安,不过她具有敢说敢怒的外向个性。

  22.八一嫂——是一位爱“多事”的村妇。

  以上人物出自《风波》。

  第二类:鲁迅作品及鲁迅家世著述中有可能涉足“鲁镇”的其他人物。

  23.阿Q——流寓未庄的穷苦短工,30多岁年纪,样子瘦削。虽生性质朴,落后愚昧,却也沾有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是瘪三。“他虽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说明他偶宿鲁镇和进出咸亨酒店非常可能。

  24.赵太爷——未庄的头面人物,封建绅士。

  25.假洋鬼子——未庄钱太爷的儿子,曾留学东洋。穿西服,戴铜盘帽,装假辫子,使用文明棍,是一个投机革命者。

  26.吴妈——赵太爷家的佣人,青年寡妇。

  27.小尼姑——未庄村外静修庵的青年尼姑。可将静修庵视作位于未庄和鲁镇之间的水田中。

  28.老尼姑——静修庵的当家。小尼姑的师傅。

  29.王胡——未庄游民,中年。

  30.小D——未庄青年游民。

  31.秀才——赵太爷的儿子

  32.秀才娘子——少妇。

  33.赵太太——老妇。

  34.赵白眼——赵府本家人,帮闲。

  35.邹七嫂——赵府紧邻,搬弄口舌的半老寡妇。

  36.邹七嫂的女儿——十一岁。

  37.土谷祠庙祝——年过六旬。未庄土谷祠的庙祝与鲁镇土地庙的庙祝之间相互走动当为常事。

  38.把总——县衙门封建官僚,摇身成为新政权的头头。他既然能在未庄出现,自然也会出现在鲁镇。

  此外还应有穿长衫的政客、官兵、差役、团丁和男女乡民、市民。

  以上人物出自《阿Q正传》,其服饰穿戴可参考笔者编剧之绍剧《阿Q正传》光盘。

  39.俞凤岗——绍兴知府,周福清科场案发,是他派兵搜捕周家。

  40.捕快。

  以上人物出自《鲁迅故事的败落》。

  41.吕维甫——回故乡S城办事的塾师。

  42.老发奶奶——S城柴店店主的母亲。

  43.顺姑——穷船户长富的女儿。

  44.阿昭——顺姑的妹妹。

  以上人物出自《在酒楼上》。

  45.华老栓——城内小茶店店主。因儿子患病,愚昧地听信他人言而奔波买“血馒头”者。

  46.华大妈——老栓之妻。

  47.康大叔——这个满脸横肉的人,批一件玄色衣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是他提供华老栓“血馒头”。

  48.红眼睛阿义——管押革命者夏瑜的狱卒。

  49.驼背五少爷——茶客。“这个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的最早,去得最迟。”

  50.夏瑜的母亲——这位母亲在上坟时意外地发现有人在她儿子的坟前献花。

  以上人物出自《药》。

  51.庄木三——木莲桥头人。陪女儿去庞庄处理婚姻纠葛,胆小而终于顾不及女儿之根本利益。

  52.爱姑——庄木三的女儿,是一个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53.八三——爱姑在船上称呼他为八三哥。航船上的老乘客。

  54.汪得贵——胖子。航船乘客之一。

  55.慰老爷——庞庄的权势门户。

  56.七大人——居住在城里,而作品中则是在庞庄会亲戚而协同慰老爷处理爱姑的婚姻纠葛。

  以上人物出自《离婚》。

  57.杨二嫂——其人年轻时人称“豆腐西施”,时已是“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长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她在“鲁镇”出现,可以对游客做这样的自我介绍:“我年轻时很漂亮的,人人叫我豆腐西施呢!”

  58.闰土——“少年鲁迅”的朋友。在“鲁镇”上出现可以两个形象同时出现:一位少年闰土,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位成年的闰土,灰黄的脸色,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薄棉衣;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在“鲁镇”,他碰见游客就说:“我小时候也很讨人喜欢的。唉,负担重,老啦。鲁老爷同我说过:将来我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像我这个样子了!”

  59.宏儿——“鲁迅先生”的侄儿。

  60.水生——成年闰土的第五个儿子。

  以上人物出自《故乡》。

  61.双喜——“少年鲁迅”在平桥村的朋友,曾出“聪敏”点子陪同“少年鲁迅”去赵庄看社戏。

  62.桂生——看社戏回来,提议偷一点罗汉豆煮吃的就是他。

  63.阿发——这个可爱的少年提议“偷”他家种的罗汉豆,“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64.六一公公——村中一位摇小船的宽厚长者,以种豆卖豆为乐,称赞“少年鲁迅”: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以上人物出自《社戏》。

  65.长妈妈——即阿长,“少年鲁迅”的保姆。她在“鲁镇”出现,可到处向碰到的游人打听:“喂,绘图的《山海经》哪里有得买?”

  66.行政司长——军政府行政司长,辛亥革命前就是铁路股东。

  67.军械司长——军政府军械司长,辛亥革命前就是店掌柜。

  68.王都督——即王金发。由陶成章介绍加入光复会,1911年11月10日率领光复会进入绍兴,11日成立绍兴军政分府,自任都督。

  以上人物出自《范爱农》。

  69.福庆师傅——农民兼竹匠,“闰土”(章运水)的父亲。常在鲁迅家做短工,自然也可以出现在“鲁镇”,替人编竹席、劈铣帚、缚扫帚什么的。

  70.寿镜吾——秀才,三味书屋塾师,鲁迅所敬重的人物。

  以上人物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1.陈莲河——S城的中医。鲁迅视他为庸医。时可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抬的快轿里飞一般过。

  以上人物出自《父亲的病》。

  72.衍太太——鲁迅的叔祖周子传的妻子,一个在鲁迅眼中印象不好的女人。

  以上人物出自《琐记》。

  73.魏连殳——早年居住在相距S城水道七十里的寒石山小村,后进城到中学堂做历史教员,爱发表关于社会和历史的议论,被世人视为脾气古怪的人。

  以上人物出自《孤独者》。

  第三类:现实生活中的鲁迅家族中的代表性人物,

  74.周福清——鲁迅的祖父。身材魁梧,三十岁时考中浙江乡试第36名举人,四年后中进士点翰林。但一生仕途坎坷。1893年回家乡一次。光绪十九年之“科场舞弊案”,对鲁迅一家人之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75.潘氏大凤——周福清的小妾。

  76.孙氏月仙——鲁迅的亲祖母。

  77.蒋氏——鲁迅的继祖母。给鲁迅留下极为美好的印象。《狗.猫.鼠》一文中有描写。

  78.鲁希曾——鲁迅的外公,曾考中举人。

  79.何氏——鲁迅的外婆,具有传统美德的水乡妇女。

  80.周伯宜——鲁迅的父亲,因病而使鲁迅从小出入于药店、当铺之间。

  81.鲁瑞——鲁迅的母亲,娘家在绍兴安桥头。具有贤惠能干、忍辱负重的品性。

  82.樟寿——鲁迅本人。樟寿是小名,学名为周树人,“鲁迅”是采用母姓的笔名。在鲁迅作品中,多出现“我”这个第一人称的角色,应分为三种类型:其一,这个“我”跟鲁迅本人毫无关系,只是虚构作品中的一个第一人称的“人物”。其二,这个“我”带有作者的某些影子,但不全代表作者。其三,这个“我”确指作者。由此,笔者认为如果“鲁镇”景区中出现鲁迅形象,应以少年鲁迅为妥当。同时,“少年鲁迅”这一人物可以与游客对话,介绍上述关于“我”的知识。

  83.魁寿——即周作人,鲁迅的二弟,比鲁迅小四岁。

  84.松寿——即周建人,鲁迅的三弟,比鲁迅小八岁。

  85.周子京——鲁迅的堂祖父。“赶考一辈子,还是个老童生,年年县考的榜上,看不到自己的姓名,就发呆病。”

  86.周子传——鲁迅的堂祖父。鲁迅祖父科场案发,他曾几次到衙门奔走,受惊吓而死。

  87.周玉田——鲁迅的启蒙塾师。

  88.周伯升——鲁迅的叔祖,鲁迅18岁去南京,跟他帮助有关。

  89.周德——鲁迅的大姑妈。鲁迅祖父出狱回绍兴,她曾回娘家来照顾其父。

  90.马凤郊——鲁迅的大姑父,鲁迅的祖父在狱中时,曾捎信托其做寿材。

  91.周康——鲁迅的小姑妈。嫁到东关后,马上就来邀请侄儿鲁迅到东关看会。对这次盛情的邀请,鲁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就是《五猖会》。

  92.金雨晨——鲁迅的小姑父。秀才。

  93.鲁秀山——鲁迅的堂舅,又称二舅舅,曾住皇甫庄。

  94.鲁怡堂——鲁迅的大舅父,曾住皇甫庄。早年读书用功,成为秀才,后被鸦片所害。少年鲁迅避难时住在他家。

  95.鲁寄湘——鲁迅的小舅父,曾住皇甫庄,擅长中医。

  96.鲁佩绅——鲁迅的舅表兄。大舅父鲁怡堂之子。少年鲁迅避难皇甫庄,后又迁小皋埠,与这位舅表兄几乎朝夕相处。

  97.鲁佩纹——鲁迅的舅表弟,小舅父鲁寄湘的独子。

  98.鲁佩紫——鲁迅的舅表弟,堂舅鲁秀山的长子。少年鲁迅避难皇甫庄外婆家时,与其朝夕相处。

  99.阮罗林——鲁迅的姨表兄,曾以师爷为职。1899年冬回绍,《鲁迅日记》中两次提到他。

  100.寿涧邻——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的长子,亦系少年鲁迅的塾师。

  以上人物出自《鲁迅世家》,部分人物的服饰穿戴和造型可参考笔者所编剧之影片《风雨故事》。

(四)

  我们已列出“鲁镇人物”100名。

  根据需要还可以列出第二批名单。

  以上100名“鲁镇人物”,如若能在“鲁镇”景区再现,这将会一种何等的景观?

  笔者认为它起码能产生如下效果:

  1.普及关于鲁迅的知识。

  2.使凝固的“鲁镇”建筑充满生气,激活游客雅兴。

  3.创造出100个就业岗位。

  2001年1月19日

作者: 吕歌郎  编辑: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