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杂志 · 第七卷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镜湖杂志 > 评论札记  正文
绍兴历史街巷漫话
时间: 2014年07月01日 10:36 绍兴频道

作者:屠剑虹

  绍兴,古称越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自越王句践在此建立越国都城后,绍兴经历了由小而大,由市而城,由城而盛的发展过程。至南宋建炎四年初,越州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公元1131年,正式改元为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成为当时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

  绍兴行政区划自春秋末已有乡、都、里、城等名,但不为常制。秦、汉置郡县,城内多以“里”称。唐时城内称坊,郭外称村。宋代时,府城内设厢坊,共设5厢96坊。这也是绍兴历史上首次最详细的地名记载;元代,城内改厢为隅,共设4隅137坊;明太祖洪武年间,都图不变,城区4隅,隅坊名称不易。万历十五年(1587),城内4隅,坊数撤并为39个。清明制,城内坊数、地名依旧,清宣统二年(1910),城内设39坊,但地名有所变更;民国初沿袭清制,民国十七年(1928)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城内行政区划4次变动,先后设里、镇。地名变化较大。

  自南宋以后,历朝历代都对古城内的街巷作了整治。至南宋嘉定十八年,绍兴城市的街坊已经井然有序,道路平整,河渠畅通,堤岸坚实,城墙壮观。明、清两朝,又对绍兴的街坊进行了整治,使其“经画有条”、“坦夷如砥”,曾有“天下绍兴街”的赞誉。与此同时,城内河道得以疏浚,各式桥梁遇水而跨,起伏联通;巧思迭出,造型优美。其时的绍兴城已是一座“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典型水城。城内的千街百巷,是历史的凝聚,是文化的积淀。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出典,每一条街巷都有历史的传说,每一条街巷都有动人的故事。如果说古城的河道是绍兴城市的血脉的话,那么,古城的街巷无疑就是城市的骨架。这些血脉和骨架构建了城市的生命和活力,传承了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据清光绪年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其时,绍兴古城内共有街、巷、弄近千条,许多街巷的地名历史悠久,代代传承。直至今日,古城内的许多街巷地名仍未变动,如从宋嘉定十七年(1224)记载的“坊”的名称:富民、月池、孝义、宝幢、开元、柴场、水沟、武勋、新河、大路、草藐、笔飞、斜桥、祥符等;从元代记载的“坊”的名称:稽山、望花、延安、柔遯、作揖、宣化、都泗、昌安、千金、永昌等,至今都仍是古城街巷的地名。从明清沿袭至今的街巷地名则更多,如:道横头、山阴城隍庙前、和畅堂、小花园、杜家弄、染棚弄、桂屏弄、王衙弄、假山弄、船舫弄、相家弄、马弄、试弄、香粉弄、黄花弄、太平弄、会元弄、学坛地、大乘弄、小乘弄、兴文桥直街、丁向弄、薛家弄、辛弄、胡公殿直街、白衙弄、断河头、梅园弄、燕甸弄、缪家桥河沿等等。这些悠久的历史街巷记录了绍兴城市发展的变化,是历史的凝聚,更是文化的积淀。

  绍兴街巷的地名,凝聚着历代绍兴人民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它犹如一面历史的长卷,记载了绍兴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人文现象和青山秀水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与绍兴历代统治者有关的街巷名称

  绍兴街巷中留存着一些与历代统治者有关的名称。主要指越王句践建立越国都城、南宋在越州建立临时首都、以及绍兴作为府治、山阴县治、会稽县治而产生或派生的地名。与越王句践建立越国都城有关的街巷名称有:投醪河路、蕺山街等。投醪河路是因河名而得路名。传说越王句践兴师伐吴时,为激励士气,将酒投于河中,与士兵举箪共饮而名,后将这条河称为投醪河,将河旁的路称为投醪河路;蕺山街,因蕺山而得街名。蕺山是古代绍兴城的九山之一。古时在山上生长一种蕺草,叶有腥味。关于蕺山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越王因嗜蕺而采于山上,故将此山取名蕺山。宋《嘉泰会稽志》卷九曰:“越王嗜蕺采于山上,故名。”另有一说,越王句践战败被吴国囚为人质,服役三年,受尽屈辱,为取得吴王夫差的信任,句践屈辱给吴王诊病并尝吴王秽后,得了口臭之病。越王回国后,采食山上的蕺草而掩饰口臭,该山从此名为蕺山。绍兴方志对此多有记载。清《越中杂识》上卷载:“蕺山,在卧龙山东北三里,产蕺。越王尝吴王秽后,遂病口臭,乃采蕺食之,以乱其气。”后将蕺山下的这条路称为蕺山街;与宋高宗赵构在越州建立临时首都有关的地名有富民坊、香粉弄、石门槛等。富民坊是因南宋在绍兴建立临时首都的一年多时间里,老百姓从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中暂时得以安宁,为歌颂圣上的恩德,体现朝廷为民谋福祉的意愿,在当时城市的行政单位编制中,将“富民”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故有了富民坊的地名。香粉弄则是因为南宋建炎四年(1130)四月至绍兴二年(1132)初,宋高宗赵构为避入侵的金兵追赶,曾南下以越州的州治为行宫,作为南宋的临时首都,为时达一年零八个月之久,宋高宗的后、妃、嫔及宫中的宫女亦随同居于越州。其时,为后宫配制胭脂香粉的专坊就设在香粉弄内,人们一走近此处,便觉脂粉芳香扑鼻。久之,当地人便称此弄为香粉弄。石门槛是因中医妇科世家的钱氏曾为宋高宗后宫嫔妃诊治,药到病除,因而声名大振,越郡妇女争相请钱氏为其治病,钱氏规定每天就诊的人数以排到家门口设置的石门槛为限,因此就有了石门槛的地名;与绍兴府治、会稽县治有关的地名有府山横街、府山直街、县前街等。

  二、与宗教文化有关的街巷名称

  这主要是指与道教、佛教文化有关的地名。道教兴起于东汉中晚期,最早的两大门派丹鼎派与符篆派的创立均与绍兴有关。唐代时,越州道教极盛,民间流行道教各种祭祀斋醮活动,越州建有多座著名的宫观。开元弄之得名,就是因唐朝开元二十八年(740),曾在此地建有一座开元宫,后因宫名而得路名。元、明时属开元坊,清时称开元弄。绍兴的佛教在五代十国时即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此后,佛教一直成为绍兴的主要宗教,并建立了大批佛寺。一些街巷亦因佛寺而得名,如观音弄,即因旧时在该路的东端建有观音寺,故路以寺名,称为观音弄。这观音寺的得名曾有故事流传。晚唐时,吴越王钱镠镇守越州,其时,患了眼疾,虽经多方求医诊断,烧香祈祷,仍未见好转,使其颇感烦恼。一天晚上,钱镠在睡梦中,见一美貌丽人将药馈施于他,钱镠于是将药含服。天明梦醒,钱镠发觉眼疾已愈,便认定梦中丽人一定是位神仙。正在凝神沉思之时,宁波方向有人在海上得到一尊用沉香木雕刻成的观音像来献。钱镠十分惊讶,肃然而说:“此即前夕之美人也。”到了宋朝开宝八年(975),有少卿皮文灿根据钱氏这段故事,于此建一寺,把观音雕像放置在寺中,因此这寺被称作“观音院”。到清朝时,该院又名观音寺。这一带也因建有观音院(寺)而得路名,明朝时称为观音坊,清朝时称为观音弄。此外,还有白马庙前、伽蓝殿、宝幢巷、五显阁、永昌庙弄、新财神殿前、山阴城隍庙前、庙弄、大禅法弄、小禅法弄、大乘弄、小乘弄等巷弄的名称皆因寺庙之名而得。

  三、与教育有关的街巷名称

  绍兴教育源远流长,发达较早。东晋时期,郡内普修学校,学风大开。唐代,越州建立宫学。北宋,州学规模扩大,山阴、会稽皆设置县学。南宋,私立书院勃兴,私塾遍设。明清两代,书院与学塾更为发达,著书讲学成风,不仅使绍兴的古代教育久盛不衰,而且对绍兴近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书院和义塾相继改为学堂。至今在绍兴地名中,仍可寻觅到古代绍兴教育的轨迹。府学弄的地名,是因北宋时,此处曾为府学宫宫址,由邑人吴孜舍宅建地办学。府学建成后,历代均有修缮。后将府学宫后的巷弄称为府学弄;试弄的得名,是因清代时,曾在此处建有士子应考的试院,是古代科举的产物,后将此地称为试弄;会元弄是因当地曾出过一名会元,古代科举中,将参加京试会试而取得第一名成绩的人称为会元,后将会元所居之地称为会元弄;学坛地路名是因宋崇宁二年(1103),该地域建有会稽县学,后遂将此地称为学坛地;柴场弄的得名,与山阴县学有关。宋崇宁(1102-1106),在此处建立了山阴县学。按宋制,学生要超过200人才可设县学,因此,当时山阴县学的师生人数应在这规定数字以上。这样一座学宫,所需柴薪量自然很大,故在学宫会膳后的大片空地上堆放柴薪。宋、元、明三代时有柴场坊之地名。清代始将柴场弄作为路名。

  四、与军营有关的街巷名称

  古时,绍兴府城内有大、小两处教场。教场是军队演练武艺的地方。大教场初建于晋代,在郡城五云门外。唐代,随着府兵的增多,将大教场迁往迎恩门外。明洪武初,将大教场迁往城西南常禧门,后遂将环绕大教场的道路称为大教场沿;小教场初建于卧龙山上,宋嘉定十五年(1222),知府汪纲在卧龙山上的小教场前筑台门,缭以墙垣,中堂曰“咸武”,以为常教习武之所。明代时将小校场从卧龙山迁建于此,后得此路名;铁甲营路名的出现,是因清代时,在铁甲营址上曾有左营守备署驻扎在此。在清光绪年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中仍有左营守备署在此。由于驻扎在这里的骑兵身穿铁铠甲,因此被称为铁甲营,久之,铁甲营就成了地名。水沟营名称的由来是因旧时这一带地势较低,一遇雨天,积水成沟,居民苦不堪言,久而久之,遂将水沟作为该地名称。宋时,即有水沟坊之名的记载。自宋朝以来,水沟坊作为军事重地成了部分驻绍军队安营扎寨之处,水沟营这一路名即源于此因;营桥直街、营桥河沿皆因曾有军队在该处驻扎营地而得名;此外,上马石头、板马庄等地名亦与军队有关。

  五、与绍兴历代名人有关的街巷名称

  绍兴人才辈出,历代名人灿若群星。绍兴名人留下了许多令后人景仰的业绩,绍兴的街巷亦留下了先人们的足迹和文化遗存。绍兴街巷的地名、绍兴街巷中流传的故事,无不与这些名人紧相维系。因此,绍兴街巷的地名,有许多均与历代名人有关,如:利济桥直街因创建鉴湖的东汉会稽太守马臻而名,人们为纪念这位水利为民、服官济世的功臣,将架于府河北端的一座桥取名为利济桥,将与桥相连的一条路,称为利济桥直街;题扇桥直街、躲婆弄、笔飞弄、笔架桥弄均与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传说有关。王羲之以其尽善尽美的书法流韵千古。千百年来,人们将对王羲之书法的敬慕演绎成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使其代代相传,由此留下了这些街巷的地名;唐朝诗人贺知章曾任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不仅高才天成,诗文绝代,且气度雅逸,胸怀平和,人们仰慕他的才华,将其建行馆之处取名为学士街。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与其故事相关的街巷地名有春波弄、大梅园弄、小梅园弄等;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生前曾讲学于龙山西岗稽山书院,讲授他所创立的“知良知”学说,又称“心学”,不仅风靡一时,而且对后人影响很大。人们将王阳明故宅旁的一条弄称为王衙弄,将王阳明在假山上所建观象台东侧的一条路称为假山弄,将王阳明停泊船舫河旁的弄称为船舫弄;前观巷、后观巷相传与吴越武肃王钱镠平董昌之乱后凯旋回朝,郡人争相观看的故事有关,与钱镠有关的街巷还有钱王祠前、月池坊等;武勋坊与宋代名将李显忠有关。武勋是指武功高强或军事才能过人建有功勋者,李显忠勇猛无敌,屡建战功,人们便将李显忠府第旁的这条路称为武勋坊;太平弄与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清简为平息家人与邻里之间的地界纠纷,修书劝说夫人,主动退让地界,终使邻里互为和睦的故事有关。鲁迅路是建国后为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而命名的。

  六、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街巷名称

  绍兴是水乡、桥乡,街随河建,桥连街路,许多街巷的地名均与桥、河有关,反映出了水乡泽国的自然特色。与桥名称相关的街巷有:兴文桥直街、北海桥直街、仓桥直街、营桥直街、相家桥路、利济桥直街、柳桥下、题扇桥直街、广宁桥直街、八字桥直街、长桥直街、斜桥弄、笔架桥弄等;与河道名称相关的街巷有:新河弄、投醪河路、府河街、断河头、金更溇底、若耶溪、东咸欢河沿、西咸欢河沿等;与桥梁和河道均有关联的有:营桥河沿、谢公桥河沿、题扇桥河沿、小江桥河沿、东双桥河沿、望春桥河沿、渔化桥河沿、缪家桥河沿等。此外,还有与池名相关联的街巷,如:东大池前、石家池沿、东池路、寺池路等;有与山名相关联的街巷,如:府山西路、环山路、龙山后街、府山横街、府山直街、稽山路、蕺山街等;有与绍兴古城门相关联的街巷,如:都泗门、偏门直街等。

  绍兴古城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街巷地名除上述几种类型外,还有反映绍兴传统道德文化和礼仪文化的地名,如孝义弄、作揖坊等;反映传统手工产业文化的地名,如局弄、染棚弄等。

作者: 屠剑虹  编辑: 金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