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1

“失传”40余年 古曲《绣球》再次奏响

发布时间:2023-09-09 08:42:31 来源:浙江在线 共享联盟·绍兴 俞颖颖 通讯员 钟靓

  近日,在2023新昌“村CA”(新昌全民文化大比拼)澄潭街道赛区,新昌十番演奏队奏响了一首古曲《绣球》,让在场的观众大呼过瘾。鲜为人知的是,该古曲之前已经“失传”了40多年,如今重现实属不易。

  《绣球》又称《锦绣球》,由引子(寄生草)、四吉祥等曲牌组成,中、高、低声部层次分明,打击乐和管弦有机融合,是一支难得的浙东民间吹打乐合奏曲。《绣球》又分为《文绣球》和《武绣球》,旋律基本相同,使用场合和乐器配伍各有不同。据已故艺人潘永泉口述:《文绣球》以笛、箫、管、笙、琵琶、三弦、二胡、扬琴及五小锣、三大锣、三鼓,钹、小罗等多件民族乐器组成,多在室内演奏。《武绣球》以大小唢呐为主,加用大钹、小钹、大小堂鼓,也可适当配合管弦乐器,适合室外行进时演奏。

  该曲在新昌、嵊州一带曾流行200多年,在传统庙会、民俗节日、喜庆盛会时演奏,具有鲜明的浙东地区特色,蕴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新昌十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菊林老先生说,1978年10月,他参加了新昌县文化馆而为抢救民间音乐(十番和绣球)而组织举办的训练班,聆听到了来自该县镜岭镇陈邦成师傅演奏的《绣球》,那动听的旋律印在了他心里。然而,培训结束不到一星期,陈老师就过世了,此后再无人演奏《绣球》。

  近年来,石菊林和队友们不断走访在世的老艺人,研究其中一位老艺人黄焕堂师傅保存至今的演奏影像资料,又收存了多首《绣球》曲谱,基本形成一支能演奏绣球的队伍。

  据悉,近年来,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十分重视传统音乐类失传非遗项目的发掘和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经多年努力,新昌十番、西坑吹鼓亭、甘棠元宵乐已经恢复或正在恢复中。

标签: 编辑: 干婧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