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政
三味 非遗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 > 人文 > 人文讲堂 正文

点赞劳模丨何旭斌:指尖下流转的“缤纷世界”

发布时间: 2017-01-08 11:17:11 来源: 浙江在线-绍兴频道 郑培庚记者周楷华 朱银燕

  浙江在线-绍兴频道1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周楷华 朱银燕)

        人物名片:

  何旭斌,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浙江龙盛化工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任龙盛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龙盛集团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院长,为浙江省企业重点创新团队“染料及中间体绿色化工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绍兴市劳动模范、绍兴市领军人才等荣誉。

  劳模寄语:

  我会不遗余力地助推龙盛成为世界级特殊化学品生产服务商,让我们民族工业占领全球制高点,努力为中国添彩,为世界添彩!

  在企业会议室的黑板上,何旭斌亲手画上了二硝基苯、间苯二胺等化学物质的结构图。这些在常人眼中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符号,却是何旭斌每天都要打交道的熟悉面孔,成为融入其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0多年来,何旭斌一直致力于化工染料和中间体的新产品开发和新成果推广应用,坚持用科技创新打通国内化工染料行业的绿色生态之路。他见证并深度参与了龙盛化工从粗放型向环保循环经济的转变历程。他的成长与发展,可以说是他所在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作为行业研发创新的带头人,何旭斌用团结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鼓舞着团队,在数不清的不眠之夜挥洒着青春和汗水,带领团队成功跨越了一道道看似无法逾越的技术鸿沟。在他的指尖下,原本让人谈虎色变的化学染料,似乎也变得灵动可爱起来,染出了一个绿色多彩的“缤纷世界”。

  “女排精神”,鼓舞着他勇往直前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姑娘们团结拼搏,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终于摘下了失落多年的奥运金牌。“女排精神”再一次被摆上桌面,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不过在何旭斌心中,“女排精神”却从未丢失,成为他不断在科研道理上披荆斩棘的不竭动力。

  “我老家在义乌,小时候村里只有两台电视机,但只要有中国女排的比赛,大家都抢着坐在电视机前。”何旭斌说,自己从小就爱看中国女排比赛,因为总是能感受到一种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团队精神力量。

  1993年,何旭斌从四川大学毕业后,进入了龙盛集团。一进公司,董事长就鼓励研发人员:“有公司这个平台,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三年后你们都可以成为国内专家!”

  年轻的何旭斌对于老板这席话既惊讶,又感到怀疑,“那个时候信心不足,我经常会问自己,我能行吗?”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何旭斌用事实给出了答案:我能行!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坦言,很多时候正是“女排精神”的鼓舞才坚持到了成功的彼岸。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

  有一次,公司接了一个中间体出口的订单,从小试开发到交货却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何旭斌也曾一度怀疑能不能按时完成。“还没有开始,怎么就可以打退堂鼓呢?”这一点,和“一息尚存,绝不松劲”的龙盛文化不谋而合。

  何旭斌全身心投入到研发中去,他一个人连续做了十天的小试,找遍了公司所有能用的设备。因为工人都是第一次操作这个项目,生产工艺指标控制又比较严格,何旭斌还要在不同工序和车间来回奔波,指挥工人操作生产。

  物料堵在设备里出不来,他自己爬到反应釜里一袋一袋掏出来,整整一个星期神经紧绷,几乎没合过眼。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也都发挥积极的主动性。众志成城,他们终于按期完成了3.74吨出口产品生产任务。

  正因为有了像何旭斌这样勤恳刻苦的研发人员,公司逐渐冒出一批国内染料行业的专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1997年龙盛集团在染料行业中突出重围,在国内开始领跑,并逐步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潜心钻研,掀起一场“绿色革命”

  多彩的饰品、艳丽的服装……染料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绚烂的世界,但中国的染料行业却一直摆脱不了传统产业的桎梏,污染大,能耗高,效益低成了其代名词。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了何旭斌为之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工程技术转化能力差,研发投入不足,加上工艺装备水平与国外差距大,落后是必然的。”认识到这个问题后,何旭斌带领研发团队调整主攻方向,坚持以科技创新趟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为了能让自己的技术赶超国外同行,何旭斌可谓呕心沥血。一次与外国技术专家交流中,何旭斌偶然得到一条信息,当天他竟然做了一个通宵的实验,仅仅为了验证这个信息的准确性。

  2003年,公司启动间苯二胺清洁化生产项目。当时间苯二胺国内生产工艺流程不合理,工艺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大,何旭斌就带领团队自行开发整套清洁化生产工艺技术。何旭斌说,我们面对的是新的工艺、新的装备,这是一个全新的项目,大家压力很大。“当时大家一起窝在生产一线,吃在车间里,睡在椅子上,实在不行就在地上铺上泡沫板睡一会儿,但没有人回到二百米外的宿舍里睡觉。”

  有一次遇到刮风下雨,车间现场76米高的精馏塔顶仪表出现异常,但仪表工不肯上塔维修。何旭斌二话没说,自己直接上塔处理,随后仪表工和操作工也自觉地跟上来了。到后来,上塔检查操作也成了员工自觉自愿的一项工作。何旭斌说,以身作则,敢打硬仗,团队至上,这也是龙盛的工作传统。

  最终,何旭斌和他的团队建成一条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的间苯二胺生产线。该项目连续硝化、加氢装置的生产效率是传统间歇装置的7-10倍,同时也为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降低能耗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2年,龙盛建成年产3万吨间苯二胺生产单系列规模化装置,企业间苯二胺总产能达到5万吨/年,产品占据国内80%的市场份额,生产的纤维级间苯二胺产品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高度认可。与传统工艺相比,龙盛的间苯二胺生产线年减排废水30万吨以上,节能2万吨标煤以上,年创利税1.5亿元以上,仅实施“节能减排”年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500万元以上。

  2010年,龙盛集团又做出了惊人之举,成功收购全球染料巨头德司达公司,“吃”进德司达分布在全球12个国家的18家工厂和1800多项专利。当年,作为技术专家,何旭斌被派往德司达的印尼、日本和德国工厂考察。

  令何旭斌感到惊讶的是,德司达的工厂废气处理设备很多都不如龙盛集团,但厂区里里外外几乎闻不到异味。他想搞清楚他们的废气治理为何做得那么好,但看了十多天,收获的却是一长串问号。一年后,他再次赴德考察,这才摸着了门道。“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家从一开始就在控制废气生成。而我们几乎从来没有想到这一点。”设备杜绝“跑冒滴漏”,技术工艺尽最大可能开展源头减排,实现“零排放”,他说,德司达在这方面给龙盛上了很好的一课。

  龙盛几年前开展工艺技术升级改造,推行绿色工艺,从去年开始,龙盛全流程开展清洁化生产改造,“通过推倒重来+局部改造的方式,从源头入手实施全流程减排。”何旭斌坦言,这是一项持久的工作,也是龙盛持续发展的根本命题。

  2016年,何旭斌荣获全国染料行业首枚“五一”劳动奖章,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我20余年职业生涯的肯定,更是对龙盛一直致力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认同。”

  面对荣誉,何旭斌想到更多的是身边的人。“团队的协作至关重要。只有我一个人,是完不成各种技术创新的,成绩是大家的。”何旭斌说,高兴之余他感到压力更大了,因为产业的绿色革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己责无旁贷。

  采访手记:

  何旭斌这些年一直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他要的不是国内第一,要的是能和国外相比较。

  在国外,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里就会感慨万千。他的内心,渴望着中国快些强大起来。2010年龙盛收购了当时全球最大的染料公司——德国的德司达。但德司达心里一直不承认龙盛打败了他们。到德国后何旭斌不停地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德司达同事表现得有些不耐烦,甚至拒绝回答。但在何旭斌指出他们生产线上一些设备不合理的地方后,德国的同事开始意重新审视龙盛的技术团队。

  在工作中,何旭斌敢为人先,从爬76米的精馏塔到一星期不合眼只为做出试验,那种魄力,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方法总比困难多。”何旭斌最爱这句话。

标签: 劳模 编辑: 陶东烨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