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政
三味 非遗

《民心铸丰碑——王志良传》首发式在上虞举行

发布时间:2018-06-24 11:22:08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绍兴频道6月24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袁伟江 金舒燕一部由作家顾志坤、何家炜历时一年多撰写的长篇人物传记《民心铸丰碑——王志良传》,6月23日在王志良的家乡上虞隆重举行首发式。浙江省作家协会、绍兴市作家协会及上虞区有关领导、王志良生前的部分领导、同事及他工作过的滨笕、汤浦等地的群众代表150余人参加了首发式。该传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全国发行,原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沈祖伦专门为王志良题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民心铸丰碑——王志良传》所叙述的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王志良,在任职期间心系人民、敢于担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彻底根治千百年来给滨笕和汤浦百姓带来无穷灾难的旱、涝两灾,最后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的动人事迹。

  首发式上,与会代表争相发言,场面热烈,大家说,王志良同志虽然已去世37年,但他的事迹,他的名字却一直铭刻在当地百姓的心中,他是一个虽死犹生,埋在活人心里,逾远而弥存的人,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和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民心铸丰碑——王志良传》共6章20节,约20万字。作家以饱蘸情感、催人泪下的笔墨,对王志良的人生历程、个性脾气、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精神情操、领导才能、工作实绩等作了艺术的呈现和还原,谱写了一曲人民公仆的赞歌。为当代优秀共产党人的群英谱,增添了一位可歌可泣,可敬可亲,形象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浙江新闻+: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楷模。

  王志良,一位山区公社的党委书记,在逝世36年后,当地的百姓并未觉得他已经“远去”,更没有把他忘记,最近,全镇500余名干部群众自发集资53万元,在王志良当年带领他们兴修水利三次晕倒的地方为他树立了一座铜像,以永久怀念这位用自己的生命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并使他们走上幸福小康道路的共产党人。

  王志良1977年5月担任上虞汤浦公社党委书记,汤浦是上虞的东南门户,人口密集,自古以来,四面环山、中间低洼的汤浦年年都要受到水灾和干旱的侵袭,百姓种的作物,常遭灭顶之灾,甚至颗粒无收,直至70年代未,汤浦的许多百姓连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时有民谣为证:“一场大水变汪洋,呼爹喊娘没路走,水灾三六九,旱灾年年有,鸡鸭抲上楼,烧饭楼窗口,东借西求难糊口,汤汤糊糊度春秋。”

  上任第一天,王志良就遇到了一场特大洪水袭击汤浦,在参加抗洪抢险中,不识水性的王志良带头跳入洪水中,用身体强堵缺口。堤塘虽被堵住了,但王志良却从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为此他立下誓言:不治好汤浦的灾患,我决不离开汤浦。

  王志良调任汤浦公社前曾任滨笕公社党委副书记兼社主任,滨笕公社地处曹娥江边,全社一万多亩土地长年累月受旱涝之害,百姓苦不堪言。为此,王志良带领全社干部群众奋战十年,“日战友谊江、夜战沿山渠”,彻底治理了滨笕公社千百年来的旱涝顽疾,每年上缴囯家粮食近六百万斤,一跃成为浙江省有名的粮食主产区。

  但由于长年累月的超强度工作,加上营养不良,家累沉重,王志良患上了严重的肝炎,后经上海医生治疗,病情开始好转,出院的时候,医生开给王志良一张全休半年的病假条,并严肃地找王志良谈了一次话:“王书记,你的病第一次来,我还有办法,第二次来,我没有把握了,若第三次再来,你就可能回不去了。”但王志良在回家的当天,就将病假条锁入抽屉,然后戴上草帽,穿上车胎鞋,要到公社水利工地去检查工作,妻子大哭着求他休息几天,王志良说了一句:“离开半个多月了,我心里不放心,我去看一下马上就回来”,谁知这一句“马上就回来”,直至一个月后水利工程竣工后才兑现。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对治理汤浦的水、旱两患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由于受多次政治运动的影响和干扰,加上公社干部思想不统一,虽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汤浦水、旱两患的问题。

  为此,县委、县府早就有派王志良去主政汤浦的想法,但考虑到王志良的身体状况,一直下不了决心。1977年,面对仍在肆虐汤浦大地的水、旱两患和当地群众的强烈呼声,县委、县府领导曾以征求意见的方式,与王志良作过一次交谈,其内容是:一是了解王志良的身体情况。二是县委准备给他在县机关安排一个较为轻松的工作。三是想请他推荐一位能担任治理汤浦水、旱两患重任的党委书记的人选。王志良当即就向县委领导表态:“我去吧,我的身体已经康复,如不治理好汤浦的水、旱两患,我决不离开汤浦。”最后,在王志良的强烈要求下,县委同意了王志良的请求,但县委给王志良也规定了两条“硬杠杠”:灾害要治好,身体要管牢。

  王志良到汤浦上任后的第二天,就问公社副主任田桂生:“汤浦那个村最穷?”田桂生答:“汤湖。”王志良说:“那好,我就住到汤湖去。”就这样,一年365天中,王志良约有300天左右的时间轮住在各大队的农户家,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汤浦群众对这位头戴草帽、脚穿车胎鞋,面孔晒得乌黑的党委书记的评价是:“人家干部上班是8小时制,王书记上的是独班制。”在没日没夜的工作过程中,王志良摸清了汤浦水、旱两患的情况,掌握了汤浦全域水利设施的底细,找到了汤浦水、旱两患久治不愈的结症,从而为最后治理汤浦水、旱两患这个千年顽疾提供了决策依据。

  汤浦治理水、旱两患的第一炮从长山埂改道打响,最后,到长山排涝闸建成告一段落,经时近4年。1981年3月20日,当积劳成疾、身患重病的王志良被人抬上公社经委借来的一辆跃进牌大卡车去上海治病时,他曾艰难地回过头来,怀着深情的目光瞥了一眼他身后的汤浦大地,此时,他带领汤浦干部群众夜以继日奋战4年精心打造的”米桶圈”已经完成,从此以后,饱尝水、旱两灾之苦的汤浦人民将彻底告別民谣中唱的“水灾三六九,旱灾年年有,鸡鸭抲上楼,烧饭楼窗口”的生活,向着美好的新生活迈进。

  然而遗憾的是,作为这项宏大治灾工程的领头人、设计者和参与者王志良,再也回不到这块曾洒下了他心血、汗水乃至付出了他生命代价的土地了,因为他第三次住进了上海瑞金医院,之前肝病专家蔡医师的话一语成谶,在他离开汤浦27天后,他因病长逝,终年49岁。

  王志良去世后留给家人的遗物是一副旧铺盖、一顶旧草帽、一件旧蓑衣、一套旧军装和一块搭肩布。还有就是因治病向亲友借的780元债务,在5张借条中,其中最小的一笔借款为20元。

  1982年2月16日,即王志良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的早晨,天下着鹅毛大雪,在覆船山顶王志良墓的墓前,一个老人将一束刚采摘的野菊花放在他的墓前,此人就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现任汤浦公社最穷的汤湖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宋仁法,今天,他代表全村的百姓来向王志良书记表示感谢,并要把一个好消息告诉王志良,因为筑起了“米桶圈”,免遭水、旱之苦的汤湖大队的粮食作物今年第一年获得了大丰收。此后,宋仁法每年都会在春节正月初一这一天早晨,爬两座山,过三条河,步行30里,来到王志良的墓前,把一年来村里发生的喜事、好事告诉他。2002年,宋仁法病重,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別的什么也没交待,只叮嘱儿子一件事:在他去世后,每年的正月初一,代他去看看王书记——他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汤浦有今天,不能忘了王书记。”

  就这样,36年过去了,宋仁法当年叮嘱儿子的“汤浦有今天,我们不能忘了王书记”这句话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所忘记,汤浦人民和上虞人民始终在怀念王志良,在学习王志良。1991年上虞提出的”远学焦裕禄,近学王志良”的口号,受到了时任省长沈祖伦同志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标签:民心 铸丰碑 编辑: 孙良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