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政
三味 非遗

诸暨两位乡土文化爱好者编成《诸暨摩崖碑刻集成》

发布时间:2017-04-07 17:42:26 来源: 绍兴日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4月6日下午,郦勇静坐在诸暨郊区的工作室里,翻开刚出版的《诸暨摩崖碑刻集成》,逐字逐句地反复琢磨,不时地拿起红笔圈圈画画,空白处更是留下了不少标注。郦勇对记者说,虽然出版前校对了一遍又一遍,但这本438页的书籍还可以更完美。

岁月更迭,四季交替。诸暨很多摩崖碑刻已经逐渐消亡。为了留住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3年多前,由诸暨市文广局、博物馆、书法家协会等牵头,当地的乡土文化研究爱好者阮建根和郦勇担起了主编《诸暨摩崖碑刻集成》的重任。

今年1月,该书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共收录了诸暨市现存的秦代至民国时期摩崖碑刻400余种,内容涉及社会历史、劝学兴教、交通水利、宗教习俗、宗族慈善、墓志碑铭六方面内容,此书既是对碑刻文献的整理,也是一部融合了诸暨金石历史的集成之作,

在阮建根、郦勇的工作室里,成卷的拓片堆放得老高。“这些都是这几年我们下乡发掘出来的,共200多幅,未来将移交给博物馆保存。”郦勇从中抽出一卷展开,这是《清水潭建慈济庵记》拓本,该碑位于诸暨市暨阳街道赵石新村清水潭下村慈济庵左壁间,高175厘米,宽84厘米,厚13厘米。

郦勇介绍,《清水潭建慈济庵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诸暨老县城北十里有个清水潭,这个潭对过往涉江的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于是,村民赵天鲸带领大家建造杠桥,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桥屡建屡毁。于是赵天鲸决定造舟为渡,并且在渡口建立张神茶亭以方便来往行人。此茶亭有建庵堂,用于管理施茶和渡口事宜,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建造,逾年完工。后于万历十四年(1586)又请明隆庆五年状元张元忭撰文立碑

郦勇介绍,诸暨自古就有“婺越通衢”之称,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如王羲之、董其昌、王阳明、祝允明、海瑞、陈继儒、俞樾、马一浮等,都曾游历于诸暨,或与地方士子有交集。因此,留下了众多摩崖碑刻。还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出土墓志铭,如市博物馆保存的宋代姚舜明墓志铭、董康嗣墓志铭等,它们记载了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及个人信息,是史学者校正古籍和补充经史的珍贵资料。

作为越国古都,诸暨耕读家风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刻受雨水侵蚀,逐渐风化、销蚀,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部分牌坊、祠堂内的石刻因战争和朝代更替,遭到严重损毁。还有的碑石被村民用来铺路,当盖板、洗衣台面,有的甚至成了猪圈、鸭棚的围栏,或被胡乱丢弃在墙头地脚。“如不及时进行拓本予以保护抢救,那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郦勇说。

为了留住“石头上的志书”,3年间,阮建根和郦勇的足迹遍布诸暨乡间田野,驱车一两小时前往偏远乡镇寻找,在乡下留宿更是家常便饭。而碑刻的拓片受温度、湿度、风力的影响较大,工作只能在秋冬两季进行,他俩就与时间赛跑。实在没办法拓的就用相片替代。回去后,他俩将摩崖碑刻上的字辨认出来,加以注释,并深入挖掘、整理碑刻背后的人文历史故事。

“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希望能够让这些摩崖碑刻鲜活起来,讲出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将包含的历史智慧传承给后人。”阮建根说。

标签: 编辑: 朱银燕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