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政
三味 非遗

记住回家的路标 冯建荣为《绍兴地名典故》作序

发布时间:2017-08-24 10:23:59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绍兴频道8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周楷华)编者按:历经数年的辛勤耕耘,由绍兴市文史专家、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研究馆员屠剑虹编著的《绍兴地名典故》一书,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记载详尽,叙述生动,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资料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是一本研究和记录绍兴地名文化的普及性专著。

  绍兴市政协副主席冯建荣在拿到《绍兴地名典故》的样稿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作者请他作序的请求。在还没有见到这本著作的庐山真面目时,让我们先来看看序言是怎么说的。

  记住回家的路标

  (一)

  屠剑虹女史送来她的新著《绍兴地名典故》的样稿,请我作序,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什么呢?

  因为她先前编著出版的《绍兴古城》《绍兴老屋》《绍兴街卷》《绍兴古桥》《绍兴历史地图考释》等鸿篇巨制,使我受益颇多;她的爱乡情怀、敬业精神、钻研定力,使我受教经常。

  因为地名是人类来去路上的标记。绍兴这座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古城的地名,更是充满了故事与传说,值得大书特书。而她的这部皇皇巨著,既别开编写新例,又详析地名因果;既分别地名种类,又细说地名源流;既有文字的具体说明,又有地图的表注方位,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称得上是一大开启先例的创举、一部应运而生的好书。

  (二)

  地名是地理。

  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地质、地形、地貌、地势、山川、河湖,甚至天文、物产等情况,常常反映在地名上;人们对于这些方面的情况,常常可以通过地名来求解。

  东街、后街、东关街道、东湖街道等地名,是以方位来命名的,反映的是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府山街道、府山直街、府山横街、龙山后街等地名,是以山来命名的;井巷、府河街、新河弄、石家池沿、漓渚镇、湖塘街道等地名,是以水来命名的;卧龙山、狮子山等地名,是以地貌特征命名的;望花路、赏花弄、白果树下、柳桥下、?犭茶湖、东茗乡等地名,是以物产来命名的。人们由此可以想象,这一定是个有山有水、物产丰富的风水宝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绍兴的引虎弄、燕甸弄、栖凫村等地名。引虎弄之名,始于明代;引虎弄之地,至今仍在。这个地名,由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农历二月,城中百姓合力打虎的真实故事而来。同时代的大文人徐渭,专门作《市中虎》,记述了这件奇事。有关明代绍兴尚有老虎这一野生动物,明万历《会稽县志》、明内阁首辅朱国祯《涌幢小品》、明大学者陶奭龄《喃喃录》等里边,均有记载,正好与地名互为印证,从中也反映了明代包括气候、森林、食物链等在内的良好、适宜的生态环境。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既反映了六朝时会稽王、谢两大家族的兴盛,也反映了越人自古以鸟为图腾、视燕子为吉祥物、期待它入屋筑巢的风俗。燕甸弄之名,正是黎民百姓这种期待与风俗的真实写照。

  南宋嘉泰《会稽志》中,引用了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尸子的话:“野鸭为凫,家鸭为鹜”,说明至少在2200多年前,人们已能分清野鸭与家鸭的属性了。今绍兴古城南部,尚有栖凫村这个地名。我们虽不得而知该名始于何时,但可以想象,当年出现这个地名的时候,这里必定是一番水波粼粼、湿地绵联、群凫栖乐的美好景象。

  (三)

  地名是地标。

  一个地方的代表性点位、标志性区域、形象性物体,通常是以地名的形式来表示的,而且这种表示通常会带有命名者的强烈的主观愿望色彩。

  绍兴在先秦时期,称越、大越。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在故越地设立了会稽郡。这会稽郡,是以越地的会稽山来命名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会稽山是由大禹在此会稽诸侯、后又归葬长眠而得名的,是华夏祖山。还因为当时会稽山位居中华九山与四镇之首,是一座中华首山,也是神山。所以,会稽山既是越人心目中的地标,还是越地事实上的地标,因而也是大秦江山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标。

  不仅如此,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还“更名大越曰山阴”,即更名大越为山阴县。在其它故越地均按原名设县的情况下,唯独改大越为山阴,特别是用了这个“阴”字,可谓别有用心。这一方面,说明了秦始皇毕竟是千古一帝,他一定是觉得这个越地地标的中心——越人聚居中心和精神中心的影响力不容低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秦始皇以郡县制巩固一统的措施的果断有力。

  事实上,宋高宗赵构改越州为“绍兴”府,同样是希望这个地方作为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的重要根据地的。绍兴作为南宋的临时首都与事实上的陪都,自然是南宋的地标。

  绍兴的不少地名,都与官署有关。古城的官渡路这个地方,早在越国时期,就设置了管理手工业的官署“工官”,人们后来因此而将其边上的河渎,称作官渎,后来又称之为官渡。草藐弄这个地方,隋以前“在州城外。俗谓征税之所为貌,以在郊,故名草貌。”今日之“藐”字,始于民国时之误。县前街这个地名,因会稽县衙曾在这里而来。司狱使前这个地名,是因为宋时,绍兴府负责管理监狱、察理狱囚事物的官署司理院位于此;明、清时司狱司仍设于此处,故而得名。“使”与“司”,绍兴方言同音,故常称司狱使。这些地方,堪称当时绍兴的地标。

  (四)

  地名是历史。

  一个地方的人事代谢、经济兴衰、风物演变、文化流传等情况,往往会在地名上留下印记。地名是历史的笔记本,它记录了历史前进的脚步。地名也是历史的活字典,它蕴含着历史前进的内涵。

  绍兴很多与帝王及其年号有关的地名,以及与名人有关的地名,实际上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以帝王与名人为主线的绍兴通史。会稽山、会稽路、涂山路、凤林路等地名,铭记着大禹开天辟地、治水立国的明德与道性。投醪河、箭楼下、纺车弄、纺车桥河沿等地名,见证了勾践夫妇、勾践君臣与军民“生聚”“教训”、复兴越国的苦难辉煌。秦望山、都亭桥、刻石山、山阴路等地名,标志着越地已经成为华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也标志着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开始。鲁迅路、建功路、群贤路等地名,象征着绍兴的名人辈出,更表明了当代绍兴人的求贤若渴、见贤思齐,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兴旺、社会进步。

  绍兴地名的一大特色,是与南宋朝廷有关的地名,特别的多。大树江、大树江路等与宋高宗赵构有关的地名,会龙桥、玉龙桥等与宋理宗赵昀有关的地名,东大池、东大池前等与宋理宗同母之弟、宋度宗赵禥之父福王赵与芮有关的地名,以及宫后弄、凤仪桥、石门槛、香粉弄、相家桥弄等与宋代后妃有关的地名,宛若一部绍兴在南宋时的断代史。而如果加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江南最大的帝王陵园“攒宫”——事实上的南宋皇帝及皇后等的永久性陵园,则完全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绍兴南宋史了。

  绍兴的不少地名,还留下了历史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手工业等发展的印记。其中与酒、酱、染相关的一些地名,实际上是一部“三缸史”的缩影。酒务桥,因宋代在这里设置管理酒类事务的官府机构都酒务而名。设置这样的专门机构,是越中悠久的酿酒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当时酒业之盛的反映。

  咸欢桥、咸欢河沿,由宋代的咸酸(又称盐酸)桥、咸酸河沿之名雅化而来,实在是个皆大欢喜的好名字。越人制盐,在2500多年前的越国时期就已开始。六朝时,越人已在有规模地制作酱品。宋时,这里利用源自若耶溪的清澈河水,开设了需要大量用盐的酱园,大规模生产酱油、米醋及相应的酱制食品。正是这些食品在发酵过程中散发出来的阵阵咸酸味,催生出了名副其实的“咸酸”名。

  局弄、营基弄、染棚弄,则是绍兴纺织、练染史的浓缩。局弄,因明代曾在这里设立管理纺织练染业的官衙织染局而得名。营基弄,由营机弄谐音而来,因为明代这里是织机声不绝于耳的缫丝、织梭的集中地。染棚弄之名,在清光绪时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中已经出现,显然是取染色布在晾棚上晾晒之意,说明这里当年必定有相当规模的染坊。绍兴的织染业,历史悠久,越国时期便已经有规模地生产葛布、麻布与丝织品。明清时期这些地名的出现,实在是水到渠成的必然产物与名至实归。

  (五)

  地名是文化。

  一个地方的名称,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地名本身不管是直白、通俗,还是深奥、含蓄,都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地名更是这个地方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方言谚语等的高度浓缩,是镌刻在特定空间上、铭记在百姓心田里、流传在人们口碑中的文化。

  绍兴有很多与名人有关的地名,这与绍兴作为毛泽东主席命名的“名士乡”,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对“名士乡”的最好注释。书中列出了纵跨2500年历史、从范蠡到陈建功、与15位名人有关的41个地名,如范蠡路、西施山路、马臻路、鉴湖前街、跨湖桥、武勋场等。这些地名,展示着名人们令人景仰的功德,表达了后来人仰思乔木的心境。

  绍兴有不少与教育、科举有关的地名,既解析了这个地方名人辈出的原因,又见证了这个地方耕读传家的民风。绍兴官学始于晋,唐时出现州学。北宋仁宗嘉祐时,有位叫吴孜的监簿,作出了舍宅作越州学宫的高风亮节之举。南宋时改为绍兴府学。至清代,府学宫成为“浙东诸庠第一”。府学弄之名,正是因此而来的。位于绍兴古城中心的学坛地,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会稽县令宋之珍在此建会稽县学有关。柴场弄之名,则是因为这里是始于北宋时、山阴县学宫会膳后堆放柴薪之处。古城内的鲤鱼桥与锦鳞桥,位于宋代所建的贡院之内,在南宋嘉泰《会稽志》中已有记载,蕴含着人们对科举及第、功名利禄的美好期待。而南宋时连续出了詹骙、莫子纯两位状元的地方,因为“鲤鱼跳龙门”,而被人们称为鱼化桥河沿。试弄之名,直接由这里是清代士子应考的试院所在地而来。会元弄,是因为这里出过一位京城会试第一名的乡贤。探花桥,因系明代乡贤、探花谢丕所建而得名。

  绍兴有不少宗教与民间信仰、纪念祭祀方面的地名,如佛教方面的白马庙前与白马路、寺池路与洗钵弄、大禅法弄与小禅法弄、伽蓝殿、宝幢巷等,道教方面的祭坛后、五显阁直街、天后宫、龙瑞宫等,民间信仰与纪念祭祀方面的山阴城隍庙前、大庙弄和小庙弄、十三亩头和孟家桥、胡公殿直街、桂屏弄、大王庙前、钱王祠前等。这些地名,见证了佛教这一外来文化在越地的开花结果,表明了道教这一本土宗教在越中的深入人心,更反映了越人开放包容、为我所用,知恩图报、饮水恩源的思想情怀与境界。

  绍兴还有不少地名,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越人身上的集中体现。如迎恩桥、武勋场、昌安街、曲屯路、和畅堂、白衙弄、作揖坊、静宁坊、孝子桥、孝女桥、孝义弄、舍子桥、让檐桥、和平弄等等,不一而足。

  (六)

  地名是乡愁。

  乡愁,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是一种对乡土的留恋之情,是一种对乡亲的爱恋之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宋之问的乡愁。“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以及“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是李清照的乡愁。其实,乡愁是一种动物的本能情感。“越鸟巢南枝”。连鸟儿都难忘故乡,更何况人呢?连越鸟都如此,更何越人呢?

  绍兴有的地名,反映的是回忆人生的乡愁。陆游从少年时起即喜爱梅花,他筑园植梅的地方,至今仍留存着大梅园弄、小梅园弄、香桥等地名。他一生创作了160余咏梅的诗词,这些诗词,既是自身崇高精神的写照,又是心心念念乡愁的流露。沈园曾经是陆游与唐婉不时游赏之地,仳离4年后,两人在沈园相遇,陆游百感交集,即兴而成《钗头凤》,表达了万分愁绪。又48年后,75岁的陆游重游沈园,吟出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后人遂取其中二字,将沈园北侧的罗汉桥,改名为春波桥;又将桥南的巷弄,称之为春波弄。

  绍兴有的地名,反映的是关心乡里的乡愁。历史上,许多乡贤外在做官、经商,虽然大富大贵,却能饮水思源,不忘家乡,善待乡亲,和睦邻里。孙清简是明世宗嘉靖年间进士,神宗万历年间的大理寺卿、南北两京吏部尚书。家人在绍兴府城建造府第时,与邻居发生了地界争执。孙清简得悉后,复书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四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双方由此而各让四尺,纠纷由此而得以化解,城里由此而多了一条八尺弄堂,人们美称其为太平弄。

  绍兴有的地名,反映的是衣锦还乡的乡愁。朱买臣出身贫寒,青少年时靠卖柴度日,然刻苦勤学,胸怀大志,其妻却因不堪困苦而离去。后来,朱买臣取得功名,并因献平定东越王叛乱之策,而被汉武帝任命为会稽太守。临行前,汉武帝对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朱“买臣顿首谢辞”赴任。朱买臣这一履任,为国家立下了击破东越、巩固一统的大功劳,为会稽产生了张马桥与张马弄、汲水弄与覆盆桥、仰盆桥与望郎桥等地名。这些地名的本意,是在告诫后人,夫妻贵在同甘共苦、相爱相守。而其深意,则是在于告诉人们,知识改变命运,为官必须为民。绍兴代出才人的景象,正是从朱买臣等榜样们开始的。

  绍兴有的地名,反映的是叶落归根的乡愁。贺知章85岁时,病后初愈,即请求告老还乡,唐玄宗念其德高望重,下诏应允,并亲自作《送贺知章归四明》诗相赠,这是思乡心切、归心似箭的乡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人事代谢、百感交集的乡愁。“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物是人非、触景生情的乡愁。贺知章这一回乡,不仅留下了学士街、贺秘监祠等文气浓郁的地名,更留给了无数游子无法自已的乡愁。

  (七)

  根据有关方面的普查统计,绍兴全市有3.55万条地名数据。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这些地名,遍及城乡,包罗万象,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资源。

  这些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指称,或始于历史的发端,或因于重大的事件,或由于所处的地理,或出于名人的故事,或源于独特的物产,或寄于百姓的期待,是一部研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这些地名,经受了百千万年漫长岁月的生死考验,躲过了无数天灾与人祸的伤害与毁灭,拥有了丰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在城镇化、现代化迅猛推进的过程中,请人们留住这些生命的摇篮、记住这些回家的路标、保住这些灵魂的天堂吧!

  冯建荣

  2017年8月13日,星期天,于寓所。

标签:冯建荣 《绍兴地名典故》 作序 编辑: 徐添城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