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政
三味 非遗

绍兴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出炉 一半以上是民居

发布时间:2018-01-06 10:56:16 来源: 绍兴晚报 徐晶锦
仓桥直街332号高氏民居

  与文物保护单位不同,历史建筑一直因为没有真正的“保护名分”时常“受伤”。不过,这一现状将发生改变,记者1月5日从绍兴市规划局获悉,绍兴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出炉,153处传统建筑入选,包括仓桥直街321号高氏民居、越城区人民政府大院、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东风酒厂等。

  历史建筑保护走入“寻常百姓家”

  除了文保建筑外,绍兴还有多少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或许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不少古建筑藏在街区小巷与乡镇村落中,因为没有文物保护这张“护身符”,多年以来,被破坏较多、较严重。

  “在一定意义上,历史建筑是‘编外’的、‘候补’的文保单位,但并不意味着历史建筑的保护不重要,它们有价值,能反映绍兴的历史风貌和特色,只是相比已经有成熟机制的文物保护,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绍兴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绍兴市区首批历史建筑涉及“三区”共153处,分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服务建筑、宗教及寺庙建筑、工业建筑、水利设施及其他建筑等类别,其中传统民居类最多。从建筑年代来看,跨越了宋朝、明朝、清朝、民国时期、近现代、建国后,其中清代建筑最多,有77处,其次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有56处。

  “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几经反复,从最初的多是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到现在一半以上是民居,体现了我市历史建筑保护走入‘寻常百姓家’,充分发掘民间历史建筑的价值。”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越城区为例,入选的历史建筑多为历史街区内的民居,因为老建筑相对集中,也便于今后统一保护管理。

  让历史建筑继续保持生命力

  1月5日,记者走进绍兴市越城区仓桥直街332号高氏民居,绍兴老台门的浓郁风情扑面而来:小院天井,花草葱郁,二楼栏杆雕花精致,还是历史留存的古物;穿过正房,房屋临水而建,碧波流淌,后门就是一个小埠头。不时有好奇的游客推门进来,想看看老绍兴的生活。

  “历史建筑保护不是‘雪藏’,而是要让历史建筑继续保持生命力。”文史专家、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何信恩认为,我市已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一是展现了历史的真实性,二是凸现了风貌的完整性,三是体现了生活的延续性。“历史建筑保护应区别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要适度干预,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保留适当的灵活性。”何信恩说。

  位于柯桥区兰亭街道的紫洪山村是一处古村落,不少老台门由于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即便住户进行了维修,但用上钢筋水泥、瓷砖铝合金等建材后,老台门就失去了原有风貌。去年2月,紫洪山村被列入全省历史文化村落名库,启动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工程。以古村落台门文化为特色,开发乡村旅游,已有三四家企业前去洽谈合作事项。

  “历史建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价值和效用才能显现。”市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绍兴旅游是绍兴历史建筑风貌留存的最大受益者,用旅游促进古建筑保护,可以说是双赢。

  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关键还是靠人。住在书圣故里的蕺山中心小学退休教师何阿龙建议:“我们的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可以开设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专业,以壮大我市历史建筑保护的力量。”

  “扩面增量”延续城市“文脉”

  据了解,绍兴市规划局曾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历史建筑的有关信息及文字、图片资料。

  在寻找历史建筑的过程中,民间志愿者也在积极挖掘有价值的建筑。“我和几个退休老人组了个团队,主要任务就是‘扫街’,利用空闲的时间到处转转看看,发现有价值的建筑就上报给相关部门。”家住越城区西小路社区的吴元兵说,把历史建筑列入保护范围是一件大好事,想想看,很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子孙孙还能看到这些原汁原味的建筑,那该是多美的事。

  “通过市民提供的线索,我们新发现了几处历史建筑。看到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建筑的找寻和保护利用队伍中来,我们很高兴也更有动力。”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历史建筑名单公布只是第一步,后续还将挂牌,并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研究、保护、利用、修缮和宣传,逐步实现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精细化管理。同时,还将继续推出后续批次的历史建筑名单,让历史建筑保护“扩面增量”,延续城市“文脉”。

标签:市区 第一批 历史建筑 编辑: 金燕翔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